Photo from Flickr CC by Mark Bonica

學藝遇到瓶頸時更要保持專注力,避免練習變成無心的反覆

受訪者/劉孟捷;訪談整理/大塊文化

1.俗話說:「從犯錯中學習」,《專家之路》一書中也強調所有的專家都曾犯錯,尤其是在學徒階段,更是需要有犯錯的空間,才能成長。在您學習技藝的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錯誤是什麼,從這次經驗中是否有得到一些日後持續受用的心得?

我從小對自己的技術訓練是非常嚴謹的。經過了指導老師的推薦跟多方面的練習,自己建立了一套非常好的技術體制。在這過程當中,還是會發現出現漏洞的時候,自己會再重新設計如何訓練自己的技能,讓技術再往前進步。說起來,這個也不是一個很大的問題,但是我一直到十八歲的一個比賽當中,有幸經過一位專家的指教,才發現自己忽視了一個很重要的環節。這個專家其實沒有說很多,就只是指出我的手腕需要在柔軟的情況當中,才能做出其他更精細的動作。也因為這樣,我發現自己又重新從零開始,重新建立一次更好的習慣。由於有這位專家的提醒,讓我在多個技術層面都有高度的提升,並且讓表達情感方面更容易融入。


2. 在新手學藝的階段,老師常會派下重複又無聊的練習,鍛鍊基本功;在您的專家之路上,有哪些練習是令您至今仍覺得受用的?

很多基本功是技藝的基礎,也是保養一個人狀況的最佳方法。在彈鋼琴的藝術裡,音階和琶音非常重要。在這一行專家生涯中,音階跟琶音是最好的暖手方法。我很幸運在我十七歲時練到一個拓展哈農練習的版本,在基本的哈農上做了不少的變奏。而我發現練習進入到某些階段,你可以透過練習的程度得知你現在的暖身程度。不只是你的手指經由練習暖身變靈活了,你的身心也可以達到一個定心的作用。再進一步,你會在這些基礎練習中,發現練習和自身的身心靈產生契合,腦子可以擺脫「以意識控制手指」的方法,跳到可以自由發揮靈感、不受自我身體侷限的境界。很多人可能想都沒想到這些變奏能讓自己受用一生。

3.學藝過程中是否有遇到瓶頸,又如何突破?一般人苦熬磨練的階段,甚至到了已經建立工作習慣的熟手階段,要如何跨越這樣的門檻,才能柳暗花明?

學藝的階段的確非常容易在一個重複且非常無聊的動作中卡住。但是在這個情況下,自己要學習如何在練習中避免變成無心的反覆,因為這樣反而會形成更多的壞習慣。而且花更多時間改掉這些壞習慣,會成為一個很長的過程。我會建議在學藝階段當中,一定要養成一個心態,就是不要太過心急。凡事一定要經過一些時間的磨練,而且這些時間上的累積並不是一、兩天的事。所以有人覺得,說不定練十小時的技藝好像會早一點達到目標,但事實上,每個人的專心程度依人不同,另外也需要給自己適當的休息,不然就會造成練習沒有效果的狀況。總而言之,讓自己每天處於專心的狀態中,是持續進步最快、最有效的方法。

4.當告別「學徒階段」,進入「熟手階段」,您是怎麼找到屬於自己的聲音或是風格呢?

這是一個很好的問題,但其實我認為真正有辦法找到自己聲音的階段,是在熟手階段到專家的過程。當每一項技能都用得非常熟練,才能夠真正分辨技巧上的一些細節,甚至在細節上做一些個人特色的處理。在尋找自己個人的聲音時,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把個人最獨特的經驗拿出來。我們等於相信自己與眾不同的特質跟獨特的經驗,把這些用在我們的技能上。就像有人會拿失戀的經驗來詮釋表演的情緒,我自己會把我生病的經歷放進感情的描述中。這些日常生活的一點一滴都是最與眾不同的養分。而我在處理音樂時,和國外的大師有一些不同的技巧和思考見解的表現,則是我對道德經、佛經所理解出來的。

5.現今學習資源取得容易,許多領域也隨著科技改變了樣貌、降低了入行門檻,有的人開始高聲疾呼「專家已死」,這時代不再需要專家,您怎麼看待專家在這個時代的意義與重要性?

我個人認為,現今社會科技發達其實有助於各行各業整體的提升,但是這並不表示我們不需要專家。在藝術界,藝術家的成長是需要專家的輔助與指點,才能真正順利達到所謂可以突破的標準。有時候,我們所謂的專家只能在某些點,把專業的標準和更突出的表現具體化,但是只要能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讓一個人的思考跟學習階段達到一個突破的狀態,專家的存在就是必要的。

6.「焦點不在你」是熟手階段很重要的一環。當技藝已經純熟時,有時候需要把焦點轉移到觀眾或服務對象身上,而不再只是把技藝磨到完美或甄至爐火純青的境界。您是否有過類似的體驗?

我覺得到達「熟手階段」的過程當中,一定要經過「焦點不在我」的過程。在焦點不在我的磨練之下,可以把自己的技能提升到可以符合大眾需求的程度。但同時也需要一個「焦點在於我」的過程。在這裡,我指的過程是尋找個人的聲音的過程。可能有人會覺得「在於我」和「不在我」有一點衝突,但事實上,我覺得這兩者都是必經的過程,而且我覺得應該是說,在這個過程,重點是「焦點在無我」。中國佛學的最高境界──進到無我的狀態,也是在「焦點不在我」和「焦點在於我」之間反覆形成的。

在鋼琴藝術領域,的確會有「焦點不在我」的過程。教學就是一個這樣的過程。很多人可能覺得教學只是在教他人如何彈琴,但是在這個過程當中,如何清晰地把自己想要表達的東西呈現給別人,其實會帶給自己一種很客觀的判斷能力。有時候如何學習清楚地表達,反而在自己的表現上也會達到加分的效果。我也常常發現,經過教學,我對自己的演奏反而更為客觀,對自己的審美觀有更進一步的要求。

另一個「焦點不在我」的狀況就是,當一個人在演奏的時候,有時要考慮到觀眾的接受度,或是一些其他的外在因素。這並不表示我們每次的表演內容一定要迎合觀眾的口味,不過如果我們有多方、客觀的考量,我們在音樂會想要傳遞的效果和訊息,就可以完整地讓各個觀眾接收到。

7.您現在已經是所處領域的專家、大師了,是否有過和其他業界的跨領域交流,讓你得到創新、改革的靈感,或是對自己的專業有更深一層的認識,進而找到嶄新的方向?

我認為每個人的專長都具有與眾不同的特質,除了他對自己行業的理解,還額外加入了他感興趣的事物。因為每個人的興趣各有不同,才會展現不同的個性。對我來說,我看舞蹈等視覺藝術,會得到一些創意上的靈感,就像把聲音的感覺立體化一般;看一些運動比賽也會產生激發動力的靈感,甚至打網球的戰技,或是體操比賽的競爭力,也讓我對自己的藝術期許有很大的靈感跟啟發。

專家介紹:劉孟捷

14歲獲亞太少年鋼琴大賽冠軍。1993年以寇蒂斯音樂學院學生之姿,代替鋼琴大師安德烈.瓦茲於費城音樂廳演出。此演出贏得高度讚賞,同年,劉孟捷畢業,即獲聘成為柯蒂斯音樂學院創校以來最年輕教授與首位亞裔鋼琴教授。2002年獲頒艾維理費雪職業大賞及費城音樂基金會職業成就獎。

正值演奏事業如曙光乍現時,劉孟捷被一場突如其來的罕見疾病中斷,亢奮的免疫系統侵蝕了他全身的肌肉、皮膚、關節和心臟等組織。憑著堅毅的決心與嚴酷的物理治療,通過重重考驗,奇蹟似的恢復健康,並繼續活躍在他的演奏舞台上。

目前任教於寇蒂斯音樂院及芝加哥羅斯福大學,並擔任芝加哥獨奏家樂集音樂總監。其演出被《芝加哥古典樂評》讚譽為「完美無瑕,周衍且均衡的鋼琴演奏」。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專家之路:

  1. 人們會假設,較強的意志力,是世界級選手的原廠設定
  2. 東大生不見得個個聰明絕頂,但都有「自成一套的學習法」
  3. 培養孩子的恆毅力,從「練習對困難事物堅持」開始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