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丘》如何徹底改變科幻小說
Photo Credit: imdb

《沙丘》如何徹底改變科幻小說

編譯/愛麗絲

《沙丘》電影席捲全球,在亮眼票房下,日前片商也宣布正式啟動續集,預計於 2023 年上映。《沙丘》原著由法蘭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於 1965 年撰寫出版,全系列共六部曲,包含首部曲《沙丘》(Dune)、《沙丘救世主》(Dune Messiah)、《沙丘之子》(Children of Dune)、《沙丘帝王》(The God Emperor of Dune)、《沙丘異端》(Heretics of Dune)、《沙丘終結篇》(Chapter House:Dune),首部曲《沙丘》出版後即獲得 1965 年星雲獎、1966 年雨果獎。

事實上,在成為科幻作家之前,法蘭克.赫伯特(Frank Herbert)打過一些零工。 1957 年擔任記者時,赫伯特前往俄勒岡州撰寫採訪文章,介紹州政府如何利用叢生雜草,穩定沿海岸線延伸的沙丘。太平洋西北部的廣闊面積、範圍讓赫伯特印象深刻,那裡的自然景觀,似乎使赫伯特曾造訪過的大城市都相形見絀。當時那篇採訪文章,赫伯特從未完稿,取而代之的,是那回經驗啟發他開始致力創作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科幻小說《沙丘》系列。

《沙丘》故事設定於虛構的、極為遙遠的未來,人類成功地殖民銀河系最偏遠的角落。主角保羅.亞崔迪(Paul Atreides)是古老貴族家庭的年輕繼承人,過往亞崔迪家族被授予 沙漠星球厄拉克斯(Arrakis)的管理權,負責監督香料的開採與出口,那也是只存在於厄拉克斯,能扭曲時空、延年益壽的藥物。

當讀者在 1960 年代第一次接觸到沙丘世界時,很快就會發現它與先前讀過的任何虛構世界都不一樣。當時距離喬治.盧卡斯(George Lucas)《星際大戰》(Star Wars)初稿問世還有幾十年的時間,科幻小說仍處於起步階段,通常以短篇小說為主,發表於《驚奇故事》(Amazing Stories)等廉價雜誌上。一般來說,這些故事更在意的是創作懸疑情節、探索關於人性的有趣想法,而非建立一個栩栩如生、躍然紙上的虛構時空——赫伯特的《沙丘》兼備前後兩者。

重新思考科幻小說

當然,赫伯特並不是第一個嘗試這麼做的人。在赫伯特出版《沙丘》十多年前,英國語言學家、奇幻作家 J.R.R. 托爾金(J. R. R. Tolkien)的經典作品《魔戒》(The Lord of the Rings)三部曲擴展了中土邊界,正如他在早期作品《哈比人》(The Hobbit)中所描繪的那樣。書中包含王國歷史、皇室血統的附錄使故事變得越發可信,托爾金的故事靈感來自英國、蓋爾特民間傳說,相較之下,赫伯特轉化為沙丘的原始材料,不在神話之中,而是汲取自歷史。

熟悉《沙丘》的讀者,能在其中發覺赫伯特的想像與激發它的現實世界間,存在許多關聯性。由於故事發生在我們現實世界的未來,想當然耳,《沙丘》描繪的社會應帶有當今社會的痕跡,一切才有意義。在《沙丘》中,被人類殖民的行星被組織成一個名為 Landsraad (蘭茲拉德聯盟)的封建系統——這個詞取自丹麥語,意思是「土地委員會」。赫伯特選擇使用外國而非英文術語,暗示故事中的銀河帝國可能起源於斯堪地那維亞,或奠基於歐洲封建制度。

同樣的,故事中許多人物——儘管生活在截然不同的時空——都擁有現代姓氏。例如,小說中的主要反派——也是亞崔迪(Atreides)家族的宿敵弗拉基米爾.哈肯能(Vladimir Harkonnen)的左右手名為德弗里斯(De Vries),這個姓氏正源自荷蘭北部的弗里斯蘭省(Friesland)。在《沙丘》中,香料是已知宇宙中最稀有、最有價值的商品,如現今的石油、天然氣等自然資源——這些物質都僅存在全球特定地點,它們的存在與否更對人類發展和國際關係產生重大影響。

沙丘中的歷史

在《沙丘》裡,赫伯特除了試圖讓自己的書寫被大量讀者所接受,同時也滿足自己的學術興趣。為了讓他的虛構宇宙盡可能真實,他讓沙丘世界的歷史,與我們現實世界中的歷史一樣複雜、更有許多類似之處。例如,故事中提到的行星,在皇帝的統治下統一起來,並以封地系統組織起來,這並非巧合。

在《沙丘》故事開始前幾世紀,人類曾被機器人逼至滅絕邊緣,最終設法扭轉局勢時,這場戰爭的倖存者(後稱為巴特蘭聖戰組織)決定禁止人工智慧的發展。這一決議——「汝等不得造出機器去假冒人類思維」——成為文明向前發展的中心戒律,也解釋了為什麼《沙丘》中的社會,並不如人們想像的那般先進。在文化上,巴特蘭聖戰似乎也讓社會回到了半中世紀的狀態。譬如,讀者可能會在故事裡驚訝地發現,宗教在遙遠的未來依然活躍,甚至比我們這個時代扮演著更重要的角色——人類將所有「舊世界」宗教結合成單一的人道主義文本。

這部被稱為《奧蘭治天主教聖經》(Orange Catholic Bible) 的文本,是整個沙丘世界中最有影響力的作品之一。它的精神教義是一系列來自一神論、多神論宗教的結合,作為帝國公民應如何行事、進步的指導原則。當中的最高誡命「你不可毀壞靈魂」,是從巴特蘭聖戰中吸取教訓的變體。

以上許多細節並未出現在丹尼.維勒納夫(Denis Villeneuve)執導的改編電影中,在原著小說中甚至未被強調,但在每本書末的附錄、索引中可看到——赫伯特天才般的才華、對科幻小說產生的革命性影響,都隱藏在這些經常被忽視的扉頁之中。

資料來源:

  1. How Frank Herbert’s “Dune” revolutionized science fiction

延伸閱讀:

  1. 關於《沙丘》小說與電影的一些想法
  2. 沒有人能用一句話形容《沙丘》,它每本續集都在超越前一本
  3. 全新中譯版重新出版、改編電影即將上映,「甜茶」提摩西化身科幻史詩《沙丘》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