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一級玩家》到《二級玩家》
Photo Credit: IMDb

從《一級玩家》到《二級玩家》

文/臥斧
※原刊於【Medium】,經作者同意轉載

某個晚上喝酒的時候突然想重讀一本書,一本情節有趣、塞了一大堆八零年代各種流行典故的小說,然後記起這書塞在故鄉老家的書櫃裡,然後想到這書的續集前陣子出版繁體譯本而且兩集都有電子書,然後買了馬上讀──結果不只重讀這本書,連續集都一起讀完了。

恩斯特.克萊恩(Ernest Cline)的《一級玩家》(Ready Player One)和《二級玩家》(Ready Player Two)。

一級玩家》英文原版2011年出版,繁體譯本隔年在台灣上市,因為當時受託掛名推薦,所以在譯本出版前就讀過稿子;2015年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確認執導同名改編電影,克萊恩與Zak Penn共同改編劇本,克萊恩也宣布續集計劃,電影在2018年上映,英文版小說則在2020年出版。

故事發生在2045年,本來是全球最大多人線上遊戲、後來幾乎包羅所有線上活動、變成「上網」代名詞的虛擬實境「綠洲」(Ontologically Anthropocentric Sensory Immersive Simulation, OASIS)創使人哈勒代(James Halliday)過世,遺言指出他在綠洲裡藏了彩蛋,找齊彩蛋便能擁有綠洲的控制權,成為哈勒代的繼承人。優渥的報酬讓許多人躍躍欲試,而敵對廠商大企業「創線企」(Innovative Online Industries, IOI)也想藉機併吞綠洲。研究哈勒代生平、推敲他留下的謎題,是尋找彩蛋的關鍵,而哈勒代沉迷於大量電腦遊戲、電影、動漫畫及流行音樂(主要是八零年代作品),所以《一級玩家》的故事裡充滿各式各樣的這類典故。

電影版的多數橋段改編頗有巧思,其實不壞,但當年看完電影並不算太滿意,主因在小說版和電影版面對綠洲這個設定的不同態度。

一級玩家》小說中的綠洲,基底雖然是多人連線遊戲,但已經不只是一個遊戲,而是容納許多不同遊戲的巨大虛擬世界,而且除了遊戲之外,其中還有大量創作文物典藏及教育機構,貧窮主角韋德(Wade Owen Watts)的幼教及中學教育都是在綠洲裡完成的。《一級玩家》裡對現實的世界局勢及政經狀況描述並不深入,只能從一些片段當中窺知不是太好,是故韋德等玩家想要破解哈勒代的謎題、拿下綠洲控制權的原因不只在一夕致富,還有不讓寡頭企業獨佔理想虛擬世界、捍衛淨土的意義。

因此,在小說裡,獲勝一方面可以取得現實當中的經濟及權力優勢,二方面可以保障虛擬空間的美好;可是仔細想想,虛擬世界保持原狀就沒什麼問題,但假設克萊恩認為讓人在現實世界好好生活也很重要,那麼角色們最終取得金權優勢之後,應當要協助進行許多改造工程,否則現實世界就仍是個不知道多爛但應該很爛的地方,只有獲勝的角色拿到好處而已。

小說裡的男女主角的確聊過倘若獲勝的話,想進行哪些改變世界的計劃,不過《一級玩家》的故事沒發展到那個階段;克萊恩在這個故事裡明顯不想碰觸政治議題,也沒細談現實世界到底有哪些問題。更有可能的是,克萊恩還不是很確定自己要把綠洲擺在多重要的位置──它還無法完全取代現實,但它也不完全僅能提供「逃避現實」的功能,在綠洲中可以受教育、可以進行交易、可以發展出跨越種族、性別和血緣限制的人際關係;某方面來說,這些在虛擬世界發生的物事和在現實當中一樣真實,甚至更純粹。

而電影版在這部分就顯得武斷了──它直接把綠洲定位為逃避現實的虛擬遊戲,甚至告訴觀眾,因為現實更重要,所以綠洲一週會斷線兩天,讓大家專注於現實生活。結局時獲勝的角色在光鮮氣派的辦公室裡擁吻,這種現實當然很爽(擺明了沒在上班嘛),但史匹柏難道忘了,在同一部電影裡,他才告訴觀眾綠洲對不處在這個生活階層的人有多大的意義?更何況,這麼做等於完全低貶了小說裡虛擬世界的貢獻和作用。

有趣的是,克萊恩在續集《二級玩家》裡用了個奇妙的方式處理相關議題。

二級玩家》的主線架構和《一級玩家》類似:角色群接獲任務,必須在綠洲中解謎,同時處理現實世界的麻煩;仍然充滿大量流行及娛樂典故,而且加入了一些小說第一集出版之後真實世界發生的事(對小說裡的世界而言,都算是過去已發生的歷史事件)。因為角色及劇情延續首集,所以這本小說不大適合單獨閱讀,但倘若讀過首集,不難發現克萊恩在角色及情節的處理上頗有巧思。《二級玩家》原書名當中的「Player Two」其實是單機遊戲當中的「第二玩家」,可能會和第一玩家交互出現、進行一樣的關卡,也可能同時出現、相互輔助闖關,或者成為與第一玩家交手的敵方;而在故事的某些橋段裡,主角在劇情裡的定位確實會類似第二玩家,可見克萊恩刻意呼應了書名的意義。

克萊恩仍然沒有讓綠洲取代現實世界(甚至還有一點點向電影靠攏的趨勢),對現實世界的改變也講得有限,妙的是他找到一個適合綠洲──或者說角色在綠洲當中創造的「分身」──的應用方法,這個伏筆埋得不壞,讀者跟著角色在故事的大半篇章冒險時,不大容易想到結局會如此扣接。某個角度看,克萊恩這麼做似乎迴避了正面解決「現實/虛擬」的問題,但換個角度看,他的確另闢蹊徑地搞定了這件事。

一級玩家》使用的典故其實比續集更多(某方面看也更歡樂),不過《二級玩家》用典時講得更深入(還能讀到一些元素從文學創作溶入流行文化的發展過程)。《一級玩家》裡講得還不夠到位的東西,在《二級玩家》裡被巧妙地處理;總括說來,兩本書都讀得蠻愉快。

然後,想起克萊恩另一本《一級艦隊》(Armada)塞在電子書櫃裡不知多久了還是一個字都沒讀。

預備,GO!

  1. 《一級玩家》小說塞滿典故的特殊企圖,以及電影改編的重大失誤
  2. 【本文有雷!】《一級玩家》電影改編了原著的哪些主要情節?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