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地與國際,從《來自清水的孩子》看國際出版——作者游珮芸與日文翻譯倉本知明對談紀錄(下)
文字紀錄/李尚喬
讀者提問1:想問倉本老師,不是以譯者的身分,而是以讀者的身份在讀這套書的時候,最感動的是哪個部分?
倉:最感動的…..應該是第二集…..你們都看過了嗎?好像劇透的感覺(笑)。第二集最後的部分,蔡焜霖在綠島服刑完回到家,爸爸就自殺了。爸爸對新中國這麼期待,沒想到自己的兒子變成政治犯,被關了這麼久,最後沒有辦法等到他回來就自殺。
另外,這是另外一個話題,我用四國腔的翻譯,那時候書裡爸爸的部分基本上都是用四國腔的翻譯。我很久沒有用四國腔講話了,因為我離開家鄉已經二十年左右。雖然不是發生在我身上的故事,但是用我的方言講,好像是我的爸爸在跟我講一樣的話,所以更難過。
游:所以倉本老師把自己帶入進去。
讀者提問2:想情問游老師,這本書在製作的時候就以經已國際市場為遠景,那這個野心很好。現在講越在地越國際,那這本書在創作的時候是不是就已經意識到這一點?
游:謝謝,我想這是製作初期的過程中,我是腳本創作者,現場還有一位編輯思瑩,還有總編和漫畫家,基本上我們四個人會做很多討論。我覺得這個劇情是需要的,這個時候編輯可能會說外國讀者會看不懂,或者是這邊可以用什麼方式交代。那也會發現有些事情不只是外國人,我們年輕人或者是對台灣歷史不那麼熟悉的人就不知道,像是當時的讀書會,為什麼這些書會是禁書…..這個都還需要再做說明。我們心裡一直都有一群讀者,他們對這個時代的歷史不那麼清楚,所以要用什麼樣的方式(處理),又不要像教科書這樣…..當初設定的讀者群就包含外國人,但就像是倉本老師剛才提到的一樣,就算我覺得這樣應該看得懂,但是日本人還是看不懂的時候就要加註解這樣。
這位讀者提到地方越國際嗎?應該說,只要我們能把台灣的故事說得越到位的時候,就越能介紹到國外的出版社。我們的總編黃珮珊是留學法國,慢工出版社從2013年開始經營紀實漫畫,那主要是覺得台灣是比較自由民主的地方,可以吸引很多亞洲的故事進來,發到全世界。這是她的想法,所以當時她去法國安古蘭參加漫畫展的時候,法國出版社就說他們如果要出版,會希望是能看到台灣全貌的東西。所以後來我們做了這一套台灣一百年的故事,對於出版社來講這是對於法國讀者或是日本讀者是認識台灣比較好的媒介,他就比較會願意投資。
倉:我要講嗎?越在地越國際…..也許吧,但是就像剛剛講的,日本人對於台灣很不了解,所以我覺得也要看看那個國家的市場比較需要台灣的什麼。
游:對我自己個人來說,我作為一個譯者,我從1995年開始到現在,相當久的工作時間,我翻譯日文的書至少也差不多有五、六十本,可能更多,我翻譯的書大概一百五、六十本,其中三分之二是日文。對我來講,很開心有人翻譯我的書,我覺得這有種爽快的感覺。
這次《來自清水的孩子》能出版法文和日文版,其實對於慢工是很大的鼓舞。現在全世界漫畫最厲害的地方就是法國和日本…..當然這套作品形式上不是一般的漫畫,而是圖像小說…..對我們意義還是很大的。
倉本老師要不要講一下須藤編輯,對他來講的意義是什麼?
倉:日本的編輯非常細心,這個可能對慢工的編輯來說很恐怖。譬如說故事裡面是寫1954年,但是後面這個年表邏輯好像不對,或是這個人物的年紀是幾歲,但是按照後面的年表來說…..
游:我不是要說這個,因為我們要ending了(笑)。岩波書局的編輯須藤有寫了一段話,我覺得很感人,可以作為我們這次的ending。各位讀者可以看到…..就算是日本的知識份子吧,他也反省自己對於台灣的認知是不多的。
倉:編輯須藤有寫了一段話,他說這本書所說的是一般日本人不知道的故事,這樣的狀態從二戰結束到現在,一直是這個樣子。日本人不知道台灣的故事,可以過得好好的,但是他覺得真的可以這樣嗎?我們不了解台灣的歷史,這樣還可以做交流嗎?所以他覺得我們應該要好好了解我們鄰居所遇到的問題,而且這說不定是會在我們身上發生的事情。他有提到日本一個作家,野坂昭如…..
游:就是那個《螢火蟲之墓》小說的作者,黃春明日文版的《莎喲娜啦.再見》在日本的出版的時候,野坂昭如寫了推薦序,他就說自己是一個不認識台灣過往歷史的人,讀了之後覺得很慚愧。他寫了《螢火蟲之墓》那樣的故事,好像是受害者,然而當時神戶被轟炸的同時,台北也被轟炸。
須藤編輯讀《來自清水的孩子》的時候他突然想到這段話,他覺得自己本身原來也是這樣的人,之後也開始反省,覺得這套書會是很好的橋樑。
倉:就像剛剛講的,對於出版行業來說,把這些事情傳達給讀者,是出版行業的責任。
游:那我們就在出版人的責任之下完成今天的訪談,謝謝各位朋友們。
日本編輯須藤建的話:製作日文版的這一年來,中文很好的日本編輯須藤建、日文很讚的游老師、我們的版代太台本屋和台灣編輯一直密切的聯繫,台日兩位編輯都學到了好多好多東西。前幾天收到這個出版日期,感覺一切已定了,結果建桑又傳來了一個新的問題,雖然是週日,我們當然也是馬上回覆,回完以後彼此不斷地道謝,建桑說他學到好多日本的歷史,我們呢則學到了日本編輯太瘋狂的細膩,以下是去年底就邀請建桑寫好的推薦文字:
一九七〇年代末葉,黃春明的《莎喲娜啦.再見》日文版在日本出版時,小說家野坂昭如在推薦序中這樣寫道:「我不了解台灣。不,應該說我不曾打算了解台灣。然而這不是我可以不了解的事。」
我認為這段話很好地反映出,直到戰後某個時期為止,日本人對台灣的態度。日治時期始於一八九五年,終於一九四五年,時間長達五十年之久。但在光復三十多年過後的七〇年代,日本人已經「不了解台灣,也不打算了解台灣」了。儘管這「不是可以不了解的事」。
《莎喲娜啦.再見》日文版發行近二十年後的二〇〇〇年,當時還是大學生的我,第一次去了台灣。彼時的我還是「不了解台灣,也不打算了解台灣」的日本人之一。友人帶著我在台北的街頭閒逛時,一位日語世代的老者親切地找我們攀談,直到那時我才意識到,我在教科書上學到的「歷史」,從來不是過往雲煙。
「歷史」絕不是過眼的雲煙,「歷史」是生生不已、綿綿不絕,一直延續至現下之物。每個活生生的人身上發生的事都是歷史。那位素未謀面的老者教會了我這件事情,我為自己的無知感到汗顏。
開頭過於冗長了,我想說的是,當我閱讀《來自清水的孩子》時,同樣感覺到裡頭充滿了我所不知曉的台灣歷史。如果研讀台灣的近現代史,就會知道諸如「日治時期」、「光復」、「二二八事件」、「白色恐怖」和「民主化」等語彙。然而這些語彙所代表的動盪時代,對於一個人的人生來說究竟意謂著什麼?我一直到讀了這套書,才真正地理解了。
不消說,那些歷史所帶來的影響一直持續到我們生存的現下。在成為人們口中「亞洲最民主的國家」之前,台灣究竟走過了什麼樣的歷史轉折?我希望不管是和蔡焜霖先生同世代的讀者,還是年輕一輩的讀者們,都能藉由這本書找到答案。日本給蔡焜霖先生的人生帶來了巨大的影響,而對於日本,蔡焜霖先生至今仍然寄予著深厚的關切,他的故事之於生活在日本的我們來說,絕對「不是可以不了解的事」。
《來自清水的孩子》內頁。
Photo Credit:慢工出版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