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子離群索書】這就是青春,不要潑冷水──《星期五的書店:夏天與汽水》
Photo Credit: Pakutaso

【果子離群索書】這就是青春,不要潑冷水──《星期五的書店:夏天與汽水》

一樣的情境設定:位於偏遠車站內的小書店,有座廢棄的地下月台改造的超大書庫,傳聞中,「告訴店長你在找的書吧,他一定會幫你找到。」一樣說的是人與書的連結,是人與人,人與書店,書與書,書與書店的故事。《星期五的書店:夏天與汽水》作為《星期五的書店》的續集,夏天是副題,也是主要意象。夏天象徵青春洋溢,是熱情,是光亮。

星期五的書店:夏天與汽水》是充滿青春氣息的小說,但青春是什麼呢?

第一章〈相隔多年的讀書會〉敘述一名高一女生來到書店,表明態度,有意讓書店成員當年在校組成的「星期五讀書會」復活,她想找到當時的指導老師。為什麼要沿用人家的社團名字?又一定要同一位指導老師?刻意複製的理由何在?她說,進了高中後很失望,沒有想像中的多采多姿,沒有想加入的入社團,沒有合得來的朋友,她要的是明顯感受到「這就是青春」的那種感覺,是「好似用力榨出的檸檬汁一樣的青春」。直到在昔日的畢業紀念冊裡,看到舉辦「星期五讀書會」那屆學生,顯得特別青春洋溢,在裡頭她感受到「理想的青春」,這是她所要追求的。

對青春過度嚮往,又將青春的想像投射於讀書會,我們過來人不免懷疑,就像書中的敘述者所質問的:「所謂的青春有這麼閃閃發亮嗎?」但這就是青春,不要潑冷水。太過早熟或太早認清或屈服現實就不是青春了,成長過程中自然能體會現實的殘酷以及現實與理想的落差,不必大人提醒。

更何況,當我們質疑:讀書會這麼靜態的活動,和轟轟烈烈的青春怎麼可能搭在一塊呢?然而指導老師卻說起一段經驗——當年聽同學們在教室討論書本,笑鬧,閒聊,他便想起他們閱讀過的,恩田陸《第六個小夜子》的句子:「平常走在大街上,有沒有哪條路會讓你們覺得是跟大海相連的?」而他感覺那個時刻那間教室的窗外就是一片大海。

充滿浪漫想像,遠方有夢在招引,這是好友促膝長談帶來的幸福感。青春就是希望,就是未來,就是夢想,就是光。小說寫出青春感,就像最後一章貫串全篇的《夏之門》,讀者無不喜歡故事設定:敘述者丹尼與貓住的老舊農舍有十一扇門,另有一個窗子,讓貓出入。冬天酷寒,家貓從自己的窗門出去,看見風雪,於是要求主人打開另外十一扇門,相信一定有一扇通往夏天。雖然最終都很失望,但貓從未放棄,下個嚴冬,依然一門又一門探索,追尋通往夏天的門。

因為相信,因為不放棄,期盼會有一扇門通往光亮明朗的地方,感傷憂鬱的糾結內心便有了出口。《星期五的書店:夏天與汽水》不是一味歌詠光明、富於勵志的小說,書中人物一樣有傷逝鬱結,多年來走不出去。針對「時間就是最好的解藥」這句話,作者借書中角色說:「應該說,人要隨著時間一步步向前,時間才會變成解藥,如果只是難受的事情轉眼變成歷史,是不會獲得解脫的。」

人要向前走,而不是坐著等時間過去,問題就能解決。這部小說以這一句終結:「從開啟的門縫,未來的光亮灑了進來。」——未來的光亮,關鍵詞不在「未來」,而是「光亮」,是帶有光亮的未來,不是黯淡的未來。以這樣正能量的語句為結尾,與書中這句「我們沒辦法改變別人的心,但自己心裡的大洞,可以自己補起來」前後呼應,所以說,《星期五的書店:夏天與汽水》可視為療癒小說。

題外話:有讀友表示,閱讀這系列小說有點壓力,因為每篇都提到一部重點書籍,以這部書串起整篇小說情節,再加上有意無意提到好多書,附錄列出的書單,連出版資訊紙本書就占三頁,洋洋灑灑,卻給人強迫感,彷彿要先讀過好幾本才能讀這一本。

帶給讀者這層壓力,可能作者始料未及,也無此意圖,作者對閱讀的態度是輕鬆的,就像書中有一段對話說道,看書才不需要什麼資格,讀書是最棒的個人體驗,每個人的感觸不同,讀者沒義務努力理解作者想傳達的主旨,只要讀得愉快就好,心得不需要和大家一樣。

以我個人的閱讀經驗,《星期五的書店》第一部,主打的四本書我讀過三本,但第二部則相反,四分之三未讀過,甚至於不知世間有此書,但並不影響閱讀,若引發興趣,之後能找來一讀最好,不讀也無妨,閱讀是很個人的體驗,不必有壓力。

引申來說,有些閱讀者喜歡請人開書單,也有人很愛幫人開書單,動不動就有必讀書目,彷彿不讀便失去某種閱讀資格。書單這種東西,學者開給研究生有其必要,而一般讀者參考就好。書海茫茫,不虞讀畢一書不知接下來讀什麼好,閱讀書單,最好的一句話是:下一本書就在正在閱讀的這本書裡。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找一本書:

  1. 未曾碰面的20年筆友,窮編劇與舊書店主人因書心意相通
  2. 疫情下的美國獨立書店日六週年:書店互助、作者支援、讀者參與,以及尋找威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