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子離群索書】「非寫不可」的真人實例:陳雪《少女的祈禱》
喜歡聽陳雪談寫小說的事。這裡指的事,一是創作生涯展開前的準備與決心,一是寫小說時的狀態與技術問題。後者包括於臉書分享一些小心得,諸如發現新大陸般察覺圖書館是最好的寫作環境,又或者如何調配時間,集中時段專注於小說創作之後又如何逛逛臉書寫點散文又如何安排休憩,等等等等。至於創作生涯展開前的準備與決心,在演講或自述式散文中,她多次提及。
陳雪最新散文集《少女的祈禱》,就有三篇大幅談論小說寫作的事,而這三篇,壓軸於書末。這樣的結構安排是對的,把「我要寫小說」的情緒醞釀到最高點。這三篇之前各篇主題多圍繞著她年輕時善用促銷叫賣的長才,生錢有道,然而心底不斷吶喊:我要寫小說。工作是為了存錢,存錢是為了不用上班專心寫小說,決心存夠二十萬元就要好好寫小說。
陳雪成為小說家前的生活歷練何其驚人,《台妹時光》到《少女的祈禱》,打工歲月一則則精采故事,令人嘆為觀止。不少朋友說陳雪的散文像小說,此說大致無誤,但這說法有語病,因為現代小說頗多去故事化,有的恰好相反,情節設計太過精巧,感覺是硬掰出來的(不管為參賽得獎或增添可讀)。所以,若說陳雪的散文像小說,指的應該是她寫的敘述散文故事元素豐富而頗富傳奇,在小說(或電影)裡才讀得到那麼戲劇化的內容。
陳雪的創作意志堅強,深情無悔,拚了生命,賠了健康,也要寫。有時我們聽到「不寫會死」這種話,當非寫不可化為實例,讀起來是相當令人動容的(楊双子是另一個例子)。陳雪是真的愛寫作的人,即使未發表,只能寄望未來,仍然要寫,就是要寫,不是愛上寫作成就迎來的光。
《少女的祈禱》有一篇〈在廢墟寫作〉。廢墟意思好幾層,一指套房:大學畢業後她為了寫小說,在台中租小套房,三坪大,不見光,大樓老舊,散發出破敗氣息,鄰居鮮少出入,時聞打罵麻將聲,整個空間感覺充滿怨氣,廢墟般她卻視為避風港,因為可以獨居,可以做寫小說的作家夢。
廢墟二指頽敝的心:前程似不見光,灰暗的人,灰心。
廢墟三指寫作成果:努力耕耘不見收穫,小說寫了無法發表,小說寫了就往抽屜塞,有什麼管道讓自己成為作家?茫然不知。
先寫作,才可能成為作家,即使當不了作家,還是要寫。「自從十八歲開始寫小說,我彷彿為了寫作而生,也為寫作而活。」〈暴風雨〉這篇從叫賣生涯敘述起,寫到彷彿聽見市場喧囂、叫賣聲浪、進賬亢奮的呼聲,正當我們為陳雪這位超級業務員自誇可以賣掉任何東西而讚嘆不已時,文章一轉,突然降溫,冷水潑下來,她表明不想這樣賺錢,她想寫小說。商品再能賣都是為家人戀人而活,唯有寫小說是為自己,「是獨屬於我,非我不可的事。」冷熱對比,張力十足,用來反襯創作決心之強。
又如〈少女的祈禱〉。不像其他兩篇以打工開始再轉折與寫作對照,這篇直接談寫作起步的艱困茫然,對寫作的深情,以及與寫作相關的眷念人情,寫來心酸,最後以「讓我好好寫作吧,我將手握在胸前祈禱。」收尾,篇名即源自於此。
陳雪與庶民生活、草根文化長期接觸,社會經驗豐富,孔子說:「吾少也賤,故多能鄙事。」借用南懷瑾的語譯:「我出身貧賤,很多下等職業也都做過,所以懂得很多事情。」作家也是,年少閱歷多,滾過紅塵,就是天生的小說家。
陳雪小說作品多,要推薦哪本?答案其實只有一個:任何一本都可以。理由倒不是陳雪才華多高多厲害,而是這樣的出身,這樣的成長,這樣對寫作的熱愛與堅持,寫出來的作品怎可能落差太大呢?
除了前述談寫作的三篇,《少女的祈禱》篇篇精采,陳雪自述,十歲前她的生活甜蜜靜好,所以開場首篇〈牧歌〉,也是全書最柔和的一篇,那是一切悲傷尚未來臨之前,悠緩靜謐的時光。之後悠然牧歌轉調成幽幽悲鳴,嬝嬝炊煙化為茫茫雲霧。
〈紅樓夢與十二軍刀〉寫來既魔幻又寫實,可能是書中最具分量的篇章。篇名的「紅樓夢」與古典名著無關,主題內容倒比較接近《紅樓夢》的別名《風月寶鑑》。這篇寫出多變世事的浮華與蒼涼,從夜市紅塵寫到胭脂红袖,人生走馬燈,紙頁盡煙雲。
另有一篇〈藍寶石之夜〉更有意思,孩童被父親載運,置藏於後座車斗內,只餘感覺與猜想,於是小小陳雪一路揣度,感覺與想像融合,公路電影般,時間與感覺到的、聽到的街景,以及意識,同步流動。年少記憶穿梭交織於各生命階段。
讀《台妹時光》《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為陳雪的傳奇人生驚嘆之餘,心想,她的故事應該寫完了吧,讀到《少女的祈禱》才知道,還有續章,而且,可能還有未爆彈。關於此書,幾則評介,沒有比作者現身說法更迷人的了:「我自己醞釀多年,用盡了一生的故事,換來樸素的一本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