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來西亞,語言不只是溝通方式,更是文化身分認同,也是生存的必要條件

文/王麗蘭 「今天我們遇到一個會講廣東話的印度人。」在清大人社系念書的溫茹,揮著汗向我報告這件事。儘管我生長在多元的馬來西亞,但我們也都很清楚,族群之間的關係仍然是馬來西亞社會最關鍵的議題。而族群的差異最簡單的表現,就是「什麼人講什麼話」。 我記得碩士班畢業時的最後一個暑假,我帶著當時的男友、現在的…

【評書青鳥】到世界的角落看一看。「看見世界角落:對談 X 攝影展」側記

側記/Mitty Wu 你身後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 張維踏入國際志工的領域前,有位交往多年以為會論及婚嫁的男友。分手之後,心的凋零使她憂鬱多時,在朋友的鼓勵下決定振作,開始學習新的事物。那是張維踏入攝影的契機,也是接觸國際志工的開始。 有次,張維拍攝落了一地的菩提葉,殘破的心…

出走,為的是什麼?

文/小食曼 在歐洲,剛從高中畢業的學生們,在正式進入大學成為新鮮人之前,大多會選擇到世界各地旅行、探索,這樣的出走,也許是單純的旅行,也許是去當國際志工,又或者是打工旅遊,而這段出走的時間便稱為「空檔年(Gap Year)」。 第一次接觸到「空檔年」這個字眼、觀念,是在高中時從雜誌上看到的,記得對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