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錄整理/鄭博元 「混亂世代中的文學對話」系列講座,邀請到清大中文系副教授楊佳嫻,在學術身份之外,她也是詩人、散文家、評論者。講座前夕,楊佳嫻於「文房.文化閱讀空間」暢談她少女時代的閱讀。 被書本哺育長大 談起與文學的邂逅,楊佳嫻話說得重:「文學救了我。」自年少開始,她有多次從身心低潮的陷落狀態中被…
文/楊佳嫻 至今我仍記得妹妹房間的氣息。 汗味,體味,食物,菸味,滲進牆壁和一切家具。當初搬家時,妹妹自己選了這個沒窗戶但較大的房間。我不太願意進去,那氣味有拒人千里的意思,彷彿突然闖進以為封存多年其實一直有人秘密使用的防空洞。她在躲避誰發動的空襲? 情況沒什麼起色,洞穴的門天長地久地緊閉著。母親找…
我格外留意散文作品裡,提到的父與母,以及親子關係。有的父母慈、子女孝,譜出一曲甜蜜的家庭,儘管讀起來不免有縹緲飄浮之感,仍為人間有這麼好的家庭相處模式而欣悅。有的關係不睦,或疏離,或怨懟,讀來驚心動魄,糾結難解,它們寫出我部分心結,不為外人道也的隱隱心事。李煒《4444》、廖玉蕙《後來》等作,因此於…
文/楊佳嫻 大學四年,我的蹺課時光,多半在圖書館或者政大書城度過。 那時候的政大書城很小,和男女理髮部一起分享側門進來一幢小建築的一樓,書架很擁擠,按出版社排列,因此,什麼出版社是什麼顏色書背與字體,一目瞭然。書櫃旁印有打折表,喜歡文學的人,洪範、爾雅、九歌、麥田、時報、遠流,桂冠,都是七五折,精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