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遇上的麻煩總會解決⋯⋯(不,這故事告訴我們記得辦簽證!)

文/金英夏;譯/胡椒筒 面對與期待不符的現實會感到失望,但卻獲得了意想不到的收穫,人生方向因此發生了微妙的變化。事隔多年,當我再次想起那場眩暈的記憶和影響,恍然明白了我是一個怎樣的人。細細想來,旅行於我總是如此。 二〇〇五年十二月的某一天,我在上海浦東機場的購票櫃檯買了一張飛回首爾的單程票。經驗豐富…

在台北練習起飛與降落

文/吳曉樂 大學即將要畢業時,一些朋友留下來讀研究所,複製了大學四年的無痛賃居。一些朋友開始找房子,為進入職場做打算。我陪後者看房子的同時,也尋思著我的未來,我曾以為我對這座城市不算陌生,但在失去廉價宿舍的扶蔭之後,這座城市收斂了溫婉的抿唇,第一次,她對我露齒而笑,上下兩排,犬齒特別尖(再後來,一位…

以設計阻絕汙染源,居家防疫從空間設計做起

文/漂亮家居編輯部 面對這波來勢洶洶的疫情,除了重新省思自身的生活習慣,居家空間的設計能否應對未來更多「看不見的敵人」,更是重要。FUGE 馥閣設計設計長黃鈴芳認為,除了強化空間的通風與採光,以設計作為引導阻絕汙染源進入室內,也有利於守護一家人的健康。 +後疫時代的新觀點 保持室內換氣減少毒物的累積…

【經典也青春】你是開車的人,還是走路的人? ——陳正菁談珍.雅各的《偉大城市的誕生與衰亡》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這部經典有幾個重點: 一、副書名與書名幾乎等大,題為「美國都市街道生活的啟發」。這是因為作者以紐約市民的一份子,在紐約生活的經驗為出發點,來思考1960年代美國主要‪城市的內城‬衰敗(貧民窟問題)、郊區擴張和都市更新。原書名為《美國美國大城的死與生》。 …

房子是用來住的──在瑞典,蛋黃區再昂貴也有公共住宅

文/謝夙霓、Fiona Zheng 兒子出生後,母親便催促我們在瑞典買間房子,一來有自己的房子免受四處搬遷之苦,二來是自己的房子住得也舒心,不過,最重要的,還是亞洲人最講究的「有土斯有財」,買房可視為一種長期的增值投資。 兩個孩子接連出生後,家裡的大庭院提供了他們四處奔跑玩樂的空間,他們不必像住公寓…

我們有高達一百二十萬間空屋,為何還需要公共住宅?

文/黃益中 要求政府提供至少百分之五的社會住宅、公共住宅,是「巢運」團體一直以來的主張。我們也多次透過社會運動集結群眾,進而遊說候選人,試圖將公宅政見納入政府決策。 當初建商們最怕政府打房,但是對於公共住宅卻表示贊成,因為市場不同,商品房是建商蓋給買得起的人去買,公宅則是政府蓋給買不起的人去租,兩者…

【台南傳真】Muji Books鐵花窗的文青小幸福──初訪無印良品全台第一家書店

文、攝影/文創品牌Layoo來喲 創辦人盧泓 在台南,很多事情都有了第一次。 因為這是一個老城市,因為這裡有很多神明,可以包容所有的美好與不美好。很多文青在這裡做實驗:開個獨立品牌小店、開個藝文小咖啡店、開個在地食材小餐廳……。這一次,做實驗的人換成了文青的商業先驅者──無印良品。他們在台南開了一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