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如果要回應衛城出版總編輯,同時也是《卡提耶-布列松:二十世紀的眼睛》責編惠菁在新版為這本書所下的書名,似乎「世界就是他的工作室」(第七章篇名)做為本文標題,便能將時間與空間的脈絡定位,也將卡提耶-布列松的成就與影響畫出了輪廓。 而如果從我在多年以前青年期…
有人認為讀傳記的動力之一是觀察成功人士的奮鬥過程,有人認為讀傳記的用處之一是學習成功人士的致勝祕訣,有人喜歡傳記裡把傳主一生講得波瀾萬丈的情節(村上春樹問過:有不波瀾萬丈的傳記嗎?),有人的重點在名人八卦。 這些目的沒有什麼好壞對錯,不過對於傳主的選擇,倒是可能因此失之偏頗──選政治、金融等領域的知…
編譯/陳慧敏 影像尚未發達,網路還沒發明的年代,捕捉作家瞬間神韻的照片,彷若擁有詩的魔力,勝過千言萬語;文學網站 LitHub 報導了一系列與知名作家深度連結的影像故事,這些照片,已經成為後世讀者遙想作家們的第一印象: 卡夫卡(Franza Kafka)最後的留影,拍攝於他因肺結核過世的幾個月之前,…
我自小養成的癖好之一,是觀察大眾運輸工具上的人。衣著、髮型、配件、妝容、手上滑的APP或讀的書,看人像張發票,記不清楚在哪消費的,條碼和金額卻陸續透露線索,引誘你進一步推敲。這人年紀多大,是什麼身分職業,回家路上或赴著什麼約,跟旁邊的人有沒有曖昧。有次在木柵線上看到三十出頭歲的微禿男子在看平裝本的《…
文/怪熊 Photo by Kevin Dooley, under CC: BY 2.0 License. 資深職人談她自己那個行當,往往讓讀者獲益良多,「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除了有熱鬧可看,通常還能觸類旁通。 從LOMO、單眼到智慧型手機,攝影書多年不墜,不時有新的題材,透過Instagram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