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舉手】帶著「時間」去旅行:讀徐禎苓《時間不感症者──重返魔都1930》

文/末可 半年多來因為肺炎疫情全球肆虐,將台灣/中國的糾纏角力再次推上世界舞台。這樣的時刻,徐禎苓出版了個人的第二部散文集《時間不感症者》,內容所記是她在2014年博士班期間前往復旦大學交換時,踩著近現代作家們的腳步,走他們走所走過路,見他們所見過城鄉,所踏查的上海、山西、北京、雲南等地,將研究與生…

住在文化記憶裡的人──傅圖、修復與陳典君

文/徐禎苓;人物攝影/盧奕昕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傅斯年圖書館是漢學研究重鎮,典藏有四萬四千多冊善本書、十四萬餘冊的古籍線裝書;石刻拓本約有二萬八千餘種,四萬餘幅;俗文學資料約一萬二千件,二萬餘目。傅斯年圖書館並珍藏極具時代意義及近代學術史價值的檔案資料,如傅斯年先生檔案五千餘件,丁文江先生檔案…

爬山最怕什麼?蛇、太陽、迷霧還是迷路?

文/徐禎苓 小心翼翼。走在沒有鋪道的樹林,循窄仄的黃土彎道,坡上坡下。 沒有泥地時,我努力讓鞋穩妥踏在隆起的石岩或樹根盤環的土塊上,不留一點閃失,以至每步都極緩極慢。 這條路除了同伴與我,未見任何登山客。但路段其實不長,我們很快就穿過樹林。踏下最後一塊石,路面轉為平坦柏油。 路旁畦田,傍著山。「這就…

對生命微小卻雋永的思悟

「徐禎苓對自他身體實有細膩的凝照,無論是青春的、年老的、危脆的、充滿動感的、追求時尚的各種肉身,透過靈動的文字描繪,凝煉成一個個充滿隱喻的修辭,讓肉身從具體跨渡至抽象,用以標記世代,封存記憶,進而指向她所欲細細推敲並試圖擴延的;每一座肉身含藏的諸種可能。」──李欣倫 翻開「肉身」的課題,徐禎苓細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