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翁玉玲 阿富汗少年薩迪德並不認為回信給一位美國女孩艾比是多麼重要的榮譽,對於老師的引薦也深不以為然,但,就是這樣的牽線下,他成為她所認識的《我的阿富汗筆友》。相識的原因很有趣,篇章轉折有點短幕劇的味道,故事慢慢將兩邊的時空分別與一同連結起來,作者書寫的方式充滿美式風格,尤其是對艾比這個角色上。 …
文/理查.柯克、葛雷格.洛克伍德;譯/張美惠 你有沒有想過,全世界的青少年、甚至更小的孩子為何就是有辦法知道最新的流行文化、性知識與笑話呢?以現今的社會來說答案非常簡單:網際網路。但早在還沒有網路之前,這個現象就已經發生了。一九七九年,兩位社會學家懷恩(Gary Fine)與克萊曼(Sherryl …
文/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他們或許是老臺北人,或許來自於宜蘭鄉下,也有中南部的農村孩子,但他們不約而同匯集在臺北都會,他們喜愛文藝,行走於非主流與時代流行之間,尋找自己的使命與認同,純粹的為自己的愛好而奉獻,他們站在時代的風口浪尖,迎向文藝的新浪潮,也面對來自傳統的疑問與責難,從而影響、激勵了好幾個世代…
記錄/陳心怡 《主婦的午後時光》新書發表會現場熱鬧非凡,除了預期中的作者、受訪主婦群之外,愛料理網站創辦人蕭上農與光能里里長都來捧場,讓「家庭主婦」與「蛋炒飯」這兩項最不起眼的分類,在這一夜成了最耀眼的主角。 而「分類」這件事,也正是本書作者陳夏民一開始想寫這本書的動機。分類意味著標籤,標籤一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