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曲組成了音樂,而土地滋養了音樂人的創作養分。在台灣,有一群以土地為根基的音樂人,他們用歌詞與旋律,將對台灣鄉土的情感、記憶與訴求,譜寫成一首首歌曲,交工樂隊與生祥樂隊作詞人鍾永豐便是其中一位。 出身美濃的鍾永豐,不只是一位投入社會運動的農村子弟,也透過音樂表達對土地的關懷。 本集將介紹鍾永豐的散文…
文/李慧宜 只要不下雨,冬季裡作就能長得頭好壯壯。然而,經歷了這些年的冬雨,現在農民一看到雨雲密布,心裡就七上八下。我記得二◯一五年的冬至,陸續有兩道冷鋒撲向台灣,農民期待了好久的乾冷空氣就要到來,大家臉上都出現一種「哇!寒流終於來了」的開心表情。 這個時候,不只農民放心,田裡的白玉蘿蔔,好像也從垂…
文/犁客 「大學開始寫小說就得獎了,文章也在主流媒體發表,」陳豐偉說,「所以我一直覺得自己和別人不大一樣是很合理的──而且那時也沒人提『亞斯』嘛。」 剛出版《我與世界格格不入:成人的亞斯覺醒》的陳豐偉曾經得過文學獎、在報章雜誌和網路媒體撰寫專欄,本業則是精神科醫師。在創作推理小說《恢復記憶就得死》時…
文╱李慧宜 告別三月,南風漸起。 大高雄地區空氣終於開始轉好,細懸浮微粒嚴重的區域,逐漸北移。不過,這對時常戴口罩的我來說,其實也沒有多大差別。 一九九九年九二一大地震後第二個月,我找到一種職業———記者,可以同時養活自己的生理和心理。跑了十六年的新聞,來到二◯一五年,我遇到了採訪生涯中最慘淡的一年…
文/楊子霈 閱讀《農村,你好嗎?寫在農村的24則鄉野求生筆記》時,因為身為高雄人,我有在地人際網絡的優勢,受贈獲得作者李慧宜自家出產的美濃白玉蘿蔔,晚上拿來煮火鍋,果然細巧鮮嫩,入口即化,是蘿蔔界的神品。 我帶著感恩的心把書讀完,她的書和她的白玉蘿蔔一樣,也是神品。 記者的著作,社會面比較寬廣,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