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舉手】追尋高峰的時候,就是在塑造自我:《自由的技藝》

文/羅馬薩滿 在許多引人入勝的登山書寫中,自然與死亡常與攀登者相偕而行,比如強.克拉庫爾(Jon Krakauer)在《聖母峰之死》裡頭細緻描寫的1996聖母峰山難,當時他正以隨團記者的身分參與紐西蘭攀登者羅伯.霍爾(Rob Hall)率領的商業登山團隊,卻遭遇當時聖母峰(標高8,848公尺)攀登史…

四百年前乏人問津的畫,為何現在價值連城?

文/韓秀 二○○六年,林布蘭誕生四百周年。整個荷蘭,整個阿姆斯特丹為自己最偉大的藝術家狂歡。荷蘭女王私人捐助國家博物館,展出了正在修復的《夜巡》。修復的過程已經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其中有幾個重要的部分,清洗煙燻的髒汙、將當初被裁掉的部分盡可能地恢復、將後人加上去的金色洗掉等等。於是來自全世界的林布蘭粉…

【讀墨推薦書:選這本正是時候!】優席夫:希望每個人都能認識自己的真實色彩

別人不要的廢棄物,透過不同創意組合,就會變成兼具實用與美感的藝術品;別人歧視的膚色,移到不同文化當中,就會變成最美好性感的「honey brown」;沒錢上英文補習班,就把自己扔進一個充滿外文與故事的環境當中直接養成外語對話能力;為了生計到另一個國度邊當油漆工邊創作,就有可能成為藝術節的座上嘉賓,躋…

你看的樹其實不是樹?轉個彎,發現藝術不一樣

文/卡洛琳.施拉姆(Carolyn Schlam);譯/廖桓偉 沒有光線,我們什麼都看不見 光線是藝術家必須應付的頭號現實。它是讓所有事物都可見的天然作用,而「照明」是指人工的光源。畫家必須適當安排這兩者,通常還會選擇或設置他們最偏好的條件。 出外工作並描繪光線的藝術家,叫做外光派畫家;這是印象派畫…

學藝遇到瓶頸時更要保持專注力,避免練習變成無心的反覆

受訪者/劉孟捷;訪談整理/大塊文化 1.俗話說:「從犯錯中學習」,《專家之路》一書中也強調所有的專家都曾犯錯,尤其是在學徒階段,更是需要有犯錯的空間,才能成長。在您學習技藝的過程中,印象最深刻的錯誤是什麼,從這次經驗中是否有得到一些日後持續受用的心得? 我從小對自己的技術訓練是非常嚴謹的。經過了指導…

當年那個神奇的午後,我從插畫工作走到純藝術創作

文/黃本蕊 故事發生在那年三月一個無聊的午後…… 我坐在畫桌前,百無聊賴地盯著那張畫了塗、塗了擦的畫紙,明知交稿日期在即,內在的我卻只想把這份責任心丟出去,跟它說「拜拜」!我真心只想打混,只想塗鴉…… 三月下旬在西方文化裡,正值正復活節的前夕。不論走過店家或是打開電視,最不容易忽視的,就是代表春天即…

他用耳朵「看著我」,把太太當作一頂帽子

文/奧立佛.薩克斯;譯/孫秀惠 皮博士是傑出的音樂家,也是深具知名度的演唱家。他任教於一所音樂學校,就在他和學生相處的過程中,某種怪異的現象開始出現。有時某個學生來到他面前,皮博士卻認不出他是誰;說得精準一點,是無法辨認他的臉。但只要學生一開口,他卻可從聲音認出對方來。類似的小狀況可說層出不窮,讓人…

這首歌把你打倒在地,它要求你認真對待

文/廖偉棠 Bob Dylan 回憶錄的第一卷英文名字叫做 Chronicles──《編年史》,中文譯本在大陸江蘇人民出版社出版,名字改為《像一塊滾石》。中文版的名字來自 Dylan 燴炙人口的那首「Like a Rolling Stone」,明顯比英文名更加「詩意」和「搖滾」──當然,也更煽情。但…

為了造神,藝術界想出另一種機制,那就是國際性的藝術獎

文╱漢寶德(已故國寶級建築師,生前專文評論) 這本書的作者是以專業記者的身分,探索了當代藝術市場的種種面向,使我們對這個神聖又神祕、介乎精神與商品之間的領域,得到明確的概念。在物質生活水準不斷提升,精神滿足的需求水漲船高的今天,現代的知識分子對這個被認為代表高雅精神活動的藝術世界,確有深入了解的必要…

每位藝術家都需要繆斯,而每隻貓都需要人類……為奴。

文/艾莉森‧娜斯塔西;譯/劉品均 若做問券調查,把藝術家比做一種動物,不知出現在腦袋瓜裡的第一個畫面是什麼呢? 想必會有不少人說是貓吧 (笑) 說起我們這年代的偉大藝術家,或者所有具有藝術家氣質的人,大家會想到的是「不守常規」、「孤高和寡」、「神祕不可測」等這些詞彙。也許聽起來是刻板印象,讓人有股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