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他好像邋遢迷糊,他看你可是一清二楚──毫不起眼的傳奇神探可倫坡
照片來源:彼得‧福克畫可倫坡 (Drawing of Columbo by Peter Falk),翻攝自《可倫坡探案選》內頁

【冬陽一直推】你看他好像邋遢迷糊,他看你可是一清二楚──毫不起眼的傳奇神探可倫坡

「這世界上沒有完美的犯罪。」
──可倫坡

說起名偵探,第一時間浮現書迷腦海的,多半不是揚名立萬、已入經典之林的探案代表作,而是如註冊商標般的顯著外貌或特有姿態,例如口叼菸斗、頭戴獵鹿帽的夏洛克‧福爾摩斯(Sherlock Holmes),佩掛單片眼鏡的亞森‧羅蘋(Arsène Lupin),工整翹鬍配蛋頭的赫丘勒‧白羅(Hercule Poirot),肩上散落大片白色頭皮屑的金田一耕助等等。此回要推薦給大家的這位經典名探,同樣有著一眼即知的高鑑別外表。

在不常下雨的洛杉磯,這個矮小微駝的中年男子總是襯衫西裝外加一件皺巴巴的棕黃色長版雨衣,捲曲的頭髮同樣蓬亂欠梳理,手裡或嘴邊總啣著一根到處掉菸灰弄髒地板的廉價雪茄,習慣開輛法國生產、瀕臨報廢的藍色標緻 403 敞篷老爺車前往犯罪現場,晃晃悠悠地邁步到嫌犯身旁,用不知對準何處的目光與對方話家常──這位不修邊幅的名偵探,就是活躍於美國影視圈的原創角色可倫坡(Columbo)。

聰明腦袋搭配邋遢衣著的警探原型,或可一路追溯到由英國作家克里斯蒂安娜‧布蘭德(Christianna Brand)創造、在 1941 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暈頭轉向》(Heads You Lose)裡首次登場的考克瑞爾探長(Inspector Cockrill)。這樣的設計不但讓讀者感到耳目一新,同時令故事中的角色疏於防備,使得掌握事件關鍵的要角不緊張懼怕而能完整傳達訊息、高度警戒的凶手則不自覺露出破綻並犯下致命錯誤。

然而,身為洛杉磯市警局(LAPD)凶殺科警督(Lieutenant)的可倫坡,可是平凡到守在封鎖線外的制服員警都誤以為是一般民眾而將他攔下,凶嫌甚至以如同對待鄉巴佬的輕蔑態度對他說話。尤其在這座五光十色的美國西部大城裡,可倫坡面對的人物非富即貴,他倒是樂得常以「我太太是您的忠實粉絲,可否索取簽名好讓我回家交差?」先用這類話語將對方捧得樂陶陶後,卻在即將步出門廳時偏頭踅回,語氣誠懇地問道:「對不起,我還可以再問您一個問題嗎?」緊接著直指事件核心,提出叫凶手差點魂飛魄散的關鍵質問。

可倫坡怎麼能夠那麼早就鎖定凶手是誰?」在這部自 1968 年二月製播到 2003 年一月、共計六十九集的電視電影中,最大的觀賞樂趣之一就是「可倫坡從什麼時候開始知道真凶身分」。片長七十至一百分鐘的故事裡,選用了「倒敘(一稱反敘)推理」(inverted detective)形式展開情節,打從一開始便告訴觀眾真凶的身分,通常連同犯罪手法及動機都一併交代,之後可倫坡才接獲報案現身調查。這種特殊的敘事方式,早在美國作家奧斯汀‧傅里曼(R. Austin Freeman)於 1912 年發表的短篇故事〈歌唱的白骨〉(The Singing Bone)就已使用,如何從看似「完全犯罪」(perfect crime)的事件中讓偵探找出凶手與讀者都遺漏的環節,是最大的閱讀趣味。

不只「可倫坡探案」本身精巧曲折,這個虛構角色的誕生也頗具傳奇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