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空間多一點,速度慢一點,趣味多一點:哲也×周姚萍談寫作與兒童閱讀
整理/張容兒、何宛芳
►►► 訪談回顧:童書比你想像中更有深度:一起認識童書作家哲也、周姚萍的過去與現在
到底哲也與周姚萍是如何成為童書作家,他們又是如何看待臺灣的閱讀教育?以下是是哲也×周姚萍的訪談摘錄。
閱讀最前線編輯(以下簡稱「編」):可以聊聊兩位是怎樣從閱讀者變成創作者的嗎?兩位過去也都曾經擔任過編輯,那又是怎樣從編輯這個角色變成創作者的這個角色?
誤打誤撞走上創作路
哲也(以下簡稱「哲」):就像她剛剛說的,因為你看了比較多故事以後,你對文字會比較有親近感,然後覺得自己也想試試看,我可不可以也寫像這樣的東西。
我記得我小時候寫作文的時候,因為看了很多林良,我記得他寫的東西很搞怪,或者說很有創意,會寫得好笑,在《小太陽》裡面,或者是那個詩歌繪本……,他著重的是人性的善良面、溫暖面。而我著重的是,他搞怪的那一面(笑)。看了之後就會覺得,原來故事或說文字,可以用各種方式來寫,所以我寫作文的時候就會想要搞怪。
老師叫我寫一篇作文,我就會想要寫一本,把一本作文簿都用完。像這種很任性的,或者是把它寫成詩的體裁,反正就是用各種不同的情況去搞怪。
也就是說,你心裡面已經有這種喜歡玩文字的動機。當長大以後,你沒有別的事可做時,你就會回到這個。
長大以後我做了很多其他的工作,可是做到最後你會發現好像對文字這塊,還是掌握得最深,很喜歡去使用文字。所以我剛開始當編輯嘛,然後做了很多工作,比如說設計、電動玩具,後來有一陣子就失業了,不知道幹嘛。然後他們,好像是小魯的編輯,她那時候在小魯出版社,我記得是她(周姚萍)打電話給我的。
周姚萍(以下簡稱「周」):對啊。他後來有很多很棒的作品,是坐在小魯的編輯室、編輯部裡面把它寫出來,像《晶晶的桃花源記》。
哲:小魯就打電話給我說,你要不要來我們公司寫點東西啊。我就,反正我也沒有別的事做,那時候在失業、領失業救濟金。我就去他們公司,他們就給我一張桌子,面對著窗戶。
他們公司在 12 樓。然後View(景觀)很好,工作氣氛又很好。他們編輯在編輯室裡面,每個都好認真喔,很那個努力工作的樣子,所以我也要努力工作。如果把我放在家裡,我大概寫不出來。
周:如果把他放在家裡,他就開始打電動玩具。
哲:放在一群很認真的那個編輯小姐中間,就會很努力了。然後旁邊又是總編輯的房間,所以在那張桌子就開始寫了一些東西。那一年就寫了蠻多東西,就開始慢慢慢慢寫兒童書這樣子。
周:我跟他不太一樣,他比較搞怪,我比較乖。我在唸書的時候,就有身邊的同學會跟我說,妳以後應該要當作家。我想說沒可能吧,就像我剛剛說的,我覺得文字它其實就像是我生活裡面的一部分,而且我覺得作家很了不起。小時候看很多戀愛作家寫的,那麼多經典的作品,就覺得我應該沒那個可能。
其實我到現在還不敢說我自己是作家,我都說我是作者。
我大學的時候念的是新聞。那是我很想念的科系,可是後來就有點夢碎了,跟我想像的不太一樣。但新聞同時也有包含編輯的部分,後來我找工作就找編輯,但我也沒有特別想要找跟兒童文學有關的,因為那時候根本沒有兒童文學的概念,但是就那麼巧找到了跟童書有關的工作。
我們那時候的編輯工作比較奇怪一點,就是常常要寫很多東西。後來寫一寫以後,就我們那個部門的一個長輩,就鼓勵大家可以自己寫:「為什麼都感覺都要幫別人寫,好像在為人作嫁,其實你們自己也可以寫。」
後來我就真的開始寫童話,投稿到《兒童日報》。那時候的童話都很西方,因為小時候會看到西方的古典童話,所以風格就偏西方。後來寫了幾篇之後,就比較跳脫原本那種古典童話的(風格),就被沙姐看到了,也就是小魯那時候的總編輯看到了。
那時候小魯在幫大陸的出版社,編一本叫《台灣名家童話》,想選一些風格比較不一樣的人,就打電話去《兒童日報》問,就說可不可以聯絡到我。後來就因為這樣認識沙姐,就是小魯那時候的總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