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日本讀者都會跟我說他們多喜歡台灣,甚至有長輩是『灣生』。」──記直木賞得主東山彰良訪台簽名會
記錄、整理、攝影/冬陽
「我叫東山彰良,這是我的筆名,本名叫王震緒。」雙十國慶那天午後,台北紀伊國屋書店微風店湧入六、七十位熱情的書迷,人手一本精裝日文小說《流》,聆聽新科直木賞得主一談創作歷程與得獎心情。
1968 年生於台灣台北的王震緒,五歲即隨父母移居日本福岡,雖然曾短暫回台就讀南門國小,對於中文的使用,他自陳:「日常會話應該沒有問題,看跟寫對我來說很困難。問我會不會自己把自己的小說翻成國語,可是我沒有這個能力。我最有把握的還是日語。」
福岡西南學院大學經濟學研究系畢業後,王震緒曾前往中國吉林大學攻讀經濟管理學院博士,但只念了半年左右就返回日本,展開一邊教書、一邊寫作的生活。2003 年以小說《逃亡作法 – TURD ON THE RUN》獲第 1 屆「這本推理小說了不起!」大獎(「このミステリーがすごい!」大賞)銀獎、讀者獎出道,2009 年《路傍》獲大藪春彦獎、2013 年《黑騎士》(ブラックライダー)入圍第 67 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長編暨連作短編集部門),今年(2015)再以《流》打敗馳星周、門井慶喜等作家,經北方謙三、東野圭吾、宮部美幸等評審委員一致同意,拿下第 153 屆直木賞,是繼邱永漢(1955,第 34 屆)、陳舜臣(1968,第 60 屆)後,第三位獲得直木賞的台灣人。
開始寫小說時,就想寫祖父的故事
「我開始寫小說的時候,已經是十三、四年前,那時就想把自己祖父的故事寫出來。可是,要寫祖父的故事,歷史背景必須設計在 1930 年的中國大陸,會提到戰爭,寫出來故事會很厚很大,當時對自己的筆力沒有把握。」談及原名《台灣少年》的獲獎作《流》,王震緒從作家生涯的起點說起。「我印象最深的台灣,大概就是 1975 年左右的台灣,所以就用這個時代作為小說背景,主角藍本是我父親。有人會說這是本推理小說,其實我沒有這種感覺。開頭主角的祖父會被殺害,到最後殺人事件會在中國大陸解決。推理小說的部分是這本小說的動力,可以把讀者從頭拉到尾,可是我想寫的是這個少年中間的成長過程,關於青春的一些事情。」
小說中的角色、時代具有濃厚的自身與家族經驗,令在場讀者好奇作家是不是將自己「台灣出生、日本長大」的成長心情置入其中?「小的時候,我從日本回到台灣來,還是覺得跟其他小朋友有一點不同,從台灣回到日本也會有這種感覺,畢竟我的本名和他們不一樣。所以,在這個過程當中,我覺得我對地方或國家的歸屬感好像不是很重,只能把我自己看成在台灣出生日本長大的一個人,對兩邊都很有感情,兩邊都是自己的故鄉一樣。我現在寫小說,大家把我看成是一名作家,可是我沒有辦法完全把我自己看成是一個作家,沒有這個把握,就有那種漂浮的感覺。我小說裡的主角可能會受到這個影響,也有那種感覺,不穩定。」王震緒邊斟酌著合適的用詞,邊緩緩道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