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子離群索書】禁書、焚書與殉書:《華氏 451 度》
「人生識字憂患始。」──蘇軾。
識字,或說得到知識,是憂患的開始,還是快樂的源頭?如果答案是前者,知識/智識讓人憂患,拋開書本才能好好享樂,那麼書籍是不是應該列為禁品?藏書是違法的,公部門應當毀滅藏書,重罰書主?
《華氏 451 度》提出這樣的思考。
《華氏 451 度》的情節設計無比迷人:在未來世界中,屋子都加上防火材質,消防員的任務不為救火,而是焚書。那時的書是違禁品,像毒品一樣,有害身心,必須查禁銷毀。
小說的後續發展更是扣人心弦:擔任消防員的男主角孟泰格漸漸覺醒了,一心護書,他殺害了正要焚書的頂頭上司而被追緝,逃亡中,他認識一群浪遊的護書者,他們把書內容記在腦子裡,待來日解禁,背出內文,讓書重新出版,把智慧與知識的火炬傳遞下去。
小說頗獲好評,是科幻小說經典,議題探討發人深省,故事精彩不在話下,然而細讀卻發現,小說中關於禁書的情節設定,卻有不少漏洞、矛盾。
什麼原因,令這個國度(小說設定為美國)容不得書籍的存在?作者雷‧布萊伯利僅敘述故事,未作任何解說,解釋部分交給小說人物來完成。例如為何焚書,書有什麼罪過?則藉由消防隊長口中傳達出來。
消防隊長講了一番似是而非、強詞奪理的論調。他說,隨著電影、廣視、廣播大量出現,民眾的生活節奏加快,書本、雜誌內容縮水,濃縮本、簡明版、文少圖多的小報因應而生,即使是經典作品,也經過刪剪,以配合廣播十五分鐘的節目,且再刪剪好填塞兩分鐘的書評節目,最後只剩十幾行的字典式摘要。大家只要知道一本書的簡介,就夠了,對書不再渴求。
其次,知識造成不平等。不要書,沒有知識,才能解決不平等的問題。
消防隊長又指出,人們要追求快樂,要享樂刺激,哲學、社會學、文學讓人憂鬱迷惘,不要也罷。
這些理由,多少應驗了現在我們這個社會被電視、電腦等影音所控制的生活型態,(小說寫於 1953 年。)很容易得到讀者共鳴。
但這位消防隊長的解釋實在不通。依據小說所述,當時的禁書名單達百萬本之多,包括達爾文、叔本華、福克納、惠特曼、孔子、甘地、釋迦牟尼的作品,以及《聖經》、《理想國》、《格列佛遊記》等等經典。這豈是消防隊長口中刪節淺薄而無留存價值的書?
如果小說寫的,書籍淺碟化了,留之無用,因而遭政府查禁,迫使書本瀕臨絕種,這會是多麼大的反諷。但依整個故事發展看來,焚書與書之內涵深淺關係不大。
另外說什麼知識造成人們不平等。恐怕財富更是塑造階級最大的元凶吧。這部分缺乏論說。
禁書原因,作者語焉不詳,卻在模糊之中讓人聯想起秦始皇焚書坑儒、白色恐怖時期審查言論與查禁書籍、麥卡錫主義猖獗等歷史事件。諸多連結給本書加了許多分數。但作者似乎並未著力於此。
另一個問題,小說敘述,書被焚被禁,書絕版,人類許多藉書寫展現的智慧精華瀕臨滅絕,是以很多護書者離群索居,他們腦子裡分別裝載各種書籍內容,記誦整本書或若干章節。一個人,不起眼的一個人,也許便代表了不起的一本書,一個章節。「我們都是歷史、文學和國際法的斷簡殘編。」人在書在,人亡書亡。他們在等待,等待發生中的戰事令政權輪替,政策改變,書籍得以印刷發行,他們腦子裡的書,便成為重印的母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