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光是讀羅曼史還不能滿足渴望? 這支APP「演」給你看!
編譯/黃彥霖
在羅曼史故事中,愛情的琦麗火花真是讓人嚮往不已,然而,即使出版商找來知名畫家如平凡、陳淑芬繪製人物形象,或如美國有羅曼史封面之王法比歐(Fabio Lanzoni)等健美男模拍攝男主角封面照,但對羅曼史迷來說,又帥又癡情的男主角,說到底還是只存在字裡行間與自己腦補的美好幻想而已。但這樣的現況,即將改變!
2015 年底,美國一間數位新創公司 Paragraph 推出一款全新APP「Crave」(渴望),號稱專為羅曼史讀者精心打造,能滿足書本所不能滿足的幻想體驗。
第一次進入這個APP,畫面上的宣傳詞寫著:渴望就從這裡開始。選擇一本想讀的書,它會將書的內容拆成 1,000 字左右的迷你章節,每日寄送,每次都只給你可以在三、四分鐘內就讀完的份量。
Crave 囊括了Simon & Schuster集團旗下,Atria 出版社以羅曼史和年輕讀者(18-30歲)為取向的作者群,其中還有不少都已經有了固定讀者基礎、銷量也不錯的作家。所有合作的書籍,都會在 APP 上獨家首發,讓讀者在書籍面世之前就能搶先閱讀。
Crave 不只想勾你閱讀,還想給你更多
在 Crave 的每個迷你章節中,都會穿插四、五段故事中角色的訪談影片或是 GIF 動態圖。製作團隊會替每本書找到合適的演員飾演男主角,不同故事、不同形象,同樣深情帥氣,企圖將羅曼史化為現實。
除了有配合的攝影團隊,能隨時將合適的片段挑出來拍攝成影片,Crave 還有寫手群專門重寫角色對白,透過建構原作故事之外的情節,讓這些二次元的完美男人們脫離文字的限制,用他迷人的笑容或低沉嗓音成就讀者的幻想。
舉例來說,你可能會看到兩個角色之間一來一往的簡訊,或一些關鍵時刻的現場直擊影像,例如,當男主角第一次遇見他這輩子的天命真女時,他那一臉被愛神擊中,不可自拔的沉溺神情。
這些額外的素材都是為了讓讀者與書中的角色建立關係的手段。
在 Crave中,你可能會扮演男主角的知心好友或是親生姊妹,而他會在夜裡發簡訊向你訴苦,在故事之外和你互動。即使你的理智會不斷告訴你這一切都不是真的,但任誰都無法拒絕一個帥哥對你訴說心事。Atria 出版社的總裁珂爾(Judith Curr)非常坦白地說,他們的動機就是要引誘讀者付費:「你或許可以在別的地方看到故事接下來的發展,但如果想知道我們帥氣男主角『現在正在做什麼』,那就只有 Crave 才能告訴你。」
「嗜讀羅曼史的人通常胃口都很大,他們的閱讀量是其他類型讀者的兩倍,一旦找到了喜歡的作者,還會回過頭去把那個人寫的書全部找出來看。」Paragraph 的共同創辦人兼執行長納瓦司(Ziv Navoth)分析,而那種對於閱讀以及書中美好人物的渴望,就是 Crave 用來串起讀者與小說之間的情感連結。
文學作品能更接近數位原住民
不同於只是將紙本內容轉成數位的傳統電子書,Crave 其實想從根本上改變敘事模式,讓文學作品能更接近數位原著民(digital native)習慣的語彙。
換句話說,Crave 不只是一個方便攜帶的閱讀平台,更試圖改造以往抱了一本書就得與世隔絕埋頭苦讀的閱讀模式,讓簡訊、即時通知、病毒影片等既存的數位溝通媒介成為新的敘事工具,使新世代的「即時社交習慣」和「閱讀」這兩件看似互相抵觸的行為有互相妥協、合作的可能。
當閱讀不再是一項需要佔去你連續數小時注意力的活動,那麼相對地它被打斷的機率也就降低了。
納瓦司認為,現在的讀者在 Snapchat 和 Instagram 這類軟體的夾擊下,每天花在閱讀文字故事的時間可能只有幾分鐘而已,就算羅曼史中的男女主角再俊美淒情,如果有人傳來一張鮮肉照,坦白說大部份的人還是會選擇先看照片。這種人性選擇造就了現在APP產業紛紛投向「瞬時享樂」(instant-gratification)的哲學態度,而 Crave 就是出版業對於這項潮流的一種回應。
只是,也有人懷疑這樣一套被影像、聲音拆解的文字閱讀經驗,會不會反而削弱了現代人對純文字的信心呢?Crave 給了羅曼史一個更接近「娛樂產業」的定位,但當我們可以在 Netflix 上一次看完一整季的《超感獵殺》跟《夜魔俠》時,還有多少人願意苦心等候每天寄送的那一千字消遣?究竟 Crave 是不是出版產業尋覓已久的救命稻草,值得後續好好觀察。
延伸閱讀:浪漫言情作家面對面
- 只要你夠好,讀者就會捨不得你消失──專訪言情小說天后席絹
- 【我就這樣成了作家】蔡小雀:讓那些盜文的人自爆吧(咳)
- 【我就這樣成了作家】喬寧:想法子讓我更方便地找資料吧!
- 【我就這樣成了作家】莫顏:我希望能有讓我更了解讀者的統計數字!
資料來源:Huffington Post、Sugarscape、Publishing Perspectiv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