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uthors
圖左:Eric Draper [Public domain], via Wikimedia Commons 圖右:By Aubrey (Own work) [CC BY-SA 1.0], via Wikimedia Commons

哈波‧李、伯托‧艾可 歐美文壇兩大作家同日殞落

編譯/陳慧敏

2016 年 2 月 19 日,歐美文壇兩位作家同日殞落。一生只寫《梅岡城故事》一本書,而奠定在二十世紀經典大師地位的美國作家哈波‧李(Harper Lee),以 89 歲高齡,在睡夢中辭世。以《玫瑰的名字》揚名全球的義大利作家和語意學權威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罹癌病逝米蘭家中。

哈波李以《梅岡城故事》獲得經典地位,一生低調

哈波‧李算是傳奇的「一書」作家,她在 1960 年出版《梅岡城故事》,當時美國仍實施種族隔離政策,她的小說觸碰當時社會最敏感的種族歧視題材,從小女孩思葛(Scout)的視角,敘述白人律師父親亞惕·芬鵸(Atticus Finch),挺身為了被誣賴性侵白人婦女的黑人辯護,全家受到小鎮居民排擠,以及當事人的暴力攻擊和威脅。

此書隔年獲得普立茲獎,1963 年改編為電影,哈波李是共同編劇,電影獲獎無數,讓哈波李的名氣更響亮。成為名人之後,她就決定低調,不接任何媒體採訪。美國國家廣播電台報導,她最後一次接受採訪的時間是 1964 年,上紐約的廣播電台 WQXR,當時她提到,自己的題材受限,但對美國南方小鎮的生活瞭若指掌,小鎮雖小,許多事情跟其他地方是共通,「也就是說,我想要當南阿拉巴馬州的珍奧斯汀。」

梅岡城故事》在美國黑人民權運動初起,擁有推波助瀾效果,其中亞惕·芬鵸(Atticus Finch)正直勇敢,深植人心,許多人因此把孩子取名為亞惕,甚至受到啟發,就讀法律科系。此書已是美國學生的讀本之一,此書已銷售 4,000 萬冊。哈波李在 2007 年,從小布希總統手上,領到總統自由獎章,而在 2010 年獲得國家藝術獎。

哈波李其實沒有再寫出「真正的」第二本小說,直到 2015 年夏天,由於管理她文件的律師發現《梅岡城故事》的初稿《守望者》,終於在《梅岡城故事》問世 55 年之後,出版了這本書的「前身」。不過,《Go Set A Watchman》書評不佳,許多書迷非常失望,因為此書打破了亞惕的正直形象。

《紐約時報》報導,哈波李生長在律師家庭,她原本就讀法律,但沒有讀完,從阿拉巴馬到紐約追逐作家夢,她有八年時間以航空公司訂票職員糊口,直到 1956 年,她的一對好友布朗夫妻(Michael and Joy Williams Brown)開了一張相當於她年薪的支票,送給她當耶誕禮物,鼓勵她專心創作。

她的經紀人奎恩(Maurice Crain),鼓勵她把原本寫成短篇故事的《Go Set A Watchman》發展成小說,她花兩個月,寫了 50 頁小說,得到出版商 J.B. Lippinott 賞識,不過,出版編輯認為這版本較像一連串軼事,不是小說,於是預付版稅,並指派資深編輯霍霍夫(Tay Hohoff)協助,哈波李花了兩年時間,終於完成《梅岡城故事》。

跟哈波李相關的「第二本書」,也許是《第凡內早餐》原著作家楚門·卡波提(Truman Capote)創作犯罪紀實小說《冷血》(In Cold Blood)時,哈波李協助到堪薩斯州調查訪問。

哈波‧李、卡波提互相把對方寫入小說

此外,兩人相互把對方寫入小說中,卡波提化身為《梅岡城故事》的小男生迪爾(Dill),而哈波李小時候頑皮又男孩子氣,卡波提第一本小說《另外的呼聲,另外的屋子》(Other Voices, Other Rooms,暫譯)裡面的湯普金(Thompkins),以及《感恩節的訪客》(The Thanksgiving Visitor,暫譯)的安(Ann Finchburg),都是以她為藍本。

悼念哈波李,美國總統歐巴馬致詞說:「這一個故事,力量更強大於一百場演說,改變了我們怎麼看待彼此,怎麼看待自己。」「哈波李讓美國更好,我們最好的致意,就是繼續傳授這個永恆的美國故事,對我們的學生、鄰居和孩子們,在我們的一生當中,不斷努力,終究我們能夠看見彼此。」

蘋果電腦執行長庫克在推特上說,「唯一不需要服從多數的是,一個人的良心。」

艾可生前活躍,共出版7本小說、20本非小說

相對於哈波李的一書傳奇和低調作風,博學多聞的艾可,共有七本小說,第七本是去年甫出版的《Number Zero》(暫譯:零號),以及 20 多本非小說類的書,以及產量豐富的學術論述,同時在媒體發表觀點犀利的短文,並時常接受媒體採訪。

英國《衛報》形容,大鬍子艾可是老菸槍,想法古靈精怪,會講五種語言演講,包括拉丁文、古典希臘文等,熱衷參加學術研討會、書友會和名人雞尾酒會,最喜歡跟學生一起把酒暢談到深夜。

《紐約時報》報導,任教於波隆那大學的艾可,在學校教哲學與語意學,直到 48 歲,才寫出第一本小說《玫瑰的名字》,用中古世紀僧侶偵探謀殺案的小說題材,帶領讀者去挖掘基督教的語意符號學,躍身成為暢銷書作家。

其他作品包括:《傅科擺》、《昨日之島》、《波多里諾》、《羅安娜女王的神秘火焰》、《布拉格墓園》等小說,以及《帶著鮭魚去旅行》、《美的歷史》、《醜的歷史》等,曾獲得義大利巫婆文學獎(the Premio Strega)。

《紐約時報》指出,艾可擁有學者和暢銷作家的雙重身分,擁有許多粉絲和擁護者,但也有批評認為,他缺乏學術的莊重(gravitas),寫作缺乏天賦,人物角色僵硬,小說生澀難讀。不過,艾可的書大為暢銷,受到讀者肯定。

艾可:我是哲學家,我只在週末寫小說

《紐約時報》引述艾科在 1995 年接受 《Vogue》 時尚雜誌專訪,他知道自己不是通俗易懂的作家,「人們總問我,你這麼難讀的小說到底怎麼能這麼成功?我都都反問說,這問題就像在問女人,男人怎會對你感興趣?」不過,有趣的是,艾科說:「我自己很喜歡輕鬆好讀的書,可以幫助我很快就入睡。」

艾可在 2015 年曾接受《衛報》專訪,分享寫作方法說:「我不知道讀者期待什麼….我想(羅曼史作家)卡德蘭(Barbara Cartland)會寫讀者想讀的,但我認為作家應該寫讀者不預期的事,問題不是去問他們需要什麼,而是要改變他們,每個故事去創造你想要的讀者。」

艾可自己的定位很清楚,他說:「我是哲學家,我只在週末寫小說。」

義大利總理倫齊(Matteo Renzi)發表哀悼辭,他說:「艾可是歐洲知識份子的傑出代表,是投入未來、永不退休的獨立的知識份子。」「這是文化界巨大的損失,我們會懷念他的文字和聲音,犀利和生動的思想和人性關懷。」

延伸閱讀:繼續認識這些經典作品與作家

  1. 梅岡城故事續作上市:跟你想像不一樣的《Go Set A Watchman》,及哈波李的第三本書?!
  2. 《梅岡城故事》作者哈波李相隔55年再推續作引發關注 各種猜測眾說紛紜
  3. 莎士比亞、喬伊斯與吳爾芙作品有共通點?經典小說裡藏著數學密碼!

資料來源:The Guardian 1The Guardian 2The Guardian 3NY Times 1NY Times 2NP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