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陽一直推】是作家也是偵探,是后也是王,是一個人,也是兩個人:艾勒里‧昆恩
怎麼讀艾勒里‧昆恩?這個問題其實可簡單改成──怎樣觀賞一座博物館?
集古典推理小說大全的艾勒里‧昆恩小說,就是推理史上最像博物館的東西。
──唐諾
回想當年,第一本讓我掏錢購買的推理小說,是艾勒里‧昆恩(Ellery Queen)所寫的《X 的悲劇》(The Tragedy of X)。
在此之前,我所接觸閱讀的推理出版品,包括小說、雜誌、漫畫、偵探圖鑑與謎題集等等,大概九成九源自書店、圖書館以及父親任職公司的閱覽室,直到某天在報紙上看見「限時特價 49 元」的廣告,才跟父母央求平時幾乎不曾給予的零用錢,搭車到當時全高雄最大、後來遭祝融焚毀大半的大統百貨公司的附設書店,興沖沖買下這本書。
得老實承認,這「五十元有找」的行銷手法不但誘使我花錢購書,而且一買就是一長串:先是四本「悲劇系列」,患有耳疾的退休莎劇演員哲瑞‧雷恩(Drury Lane)擔任主導劇情的名偵探;接下來是與作者同名的艾勒里‧昆恩系列,看任職紐約警局的理查探長(Inspector Richard Queen)與推理小說家艾勒里這對父子搭檔辦案──適逢近期書市出版了《恐懼的研究》(A Study in Terror)一書,這回就來談談是偵探、也是作家的艾勒里‧昆恩吧。
想不想去賺七千五?
1928 年春夏交接的某天中午,一對二十來歲的表兄弟在紐約曼哈頓區一間賣義大利菜的餐館吃午飯。年紀較長的是曼佛瑞‧李(Manfred Lee),表弟佛列德瑞克‧丹奈(Frederic Dannay)也不過才小九個月,同齡的兩人自小玩在一塊,出社會後工作地點也相距不遠,因此常約吃飯閒聊,這天的話題是(忘了是誰起的頭):「想不想參加獎金七千五百美元的偵探小說徵稿活動?」
李和丹奈在移民美國的猶太族裔中屬年輕一輩,學生時期為躲避街頭層出不窮的暴力事件,他們選擇兒時便接觸的福爾摩斯探案這類故事,窩在偵探書堆裡讓想像任意馳騁,就連往返家裡與學校的通勤途中都在構思小說情節,設想一樁發生在圖書館裡的謀殺案云云。如今有個能賺錢的比賽可以試試身手,何樂不為呢?於是,兩人在有限的時間內拚命出點子與寫作,終於趕在截止日前寄出作品《羅馬帽子的祕密》(The Roman Hat Mystery)。
徵文辦法中有項特別規定,為了讓新手與職業作家能公平地同場競技,投稿者都得另取筆名而不能以本名參賽。分別在廣告業與電影公司宣傳部門工作的兩人下了個暗藏行銷手段的決定,讓全書靈魂人物「推理小說家艾勒里‧昆恩」既是主角偵探又是這部作品的作者。「讀者會記得夏洛克‧福爾摩斯,而不是亞瑟‧柯南‧道爾。如果他們熟悉了艾勒里‧昆恩,等於同時記住了偵探和作者。」你看看,這對表兄弟多會算。「偵探與作家同名」的先例就此開出,近代日本新本格作家有栖川有栖與法月綸太郎也承襲了這個套路。
不過,這對好搭檔再會算也沒算到,原本比賽主辦單位之一《McClues》雜誌先在結果發表前提早告訴兩人獲獎的好消息,竟在最後一刻大大翻盤──《McClues》因破產宣告倒閉,接手者《Smart Set》決定將大獎改頒給更能吸引女性讀者群的另一部作品《Murder Yet to Come》,表兄弟倆只拿到縮水甚多的出版預付金兩百美元,也算跌跌撞撞地出道了。

「我們原本想拿七千五百美元獎金,移居法國南部寫作去……當我們輸了比賽,只好繼續原來的工作。事實上,這對我們來說是再好不過的了。如果去了法國,我們會把錢花到光,不再有新的作品;失去獎賞反而讓我們認真地開創了真正的寫作事業。」丹奈在七十歲那年接受訪問時如此回憶道。
李和丹奈的精密算計,還包括在偵探艾勒里的身上。鼻梁上掛著一付金邊夾鼻眼鏡、開著杜森堡愛車行走各地的英俊男子,活脫是年輕版的夏洛克‧福爾摩斯,或是當時廣受推理小說讀者喜愛的菲洛‧凡斯(Philo Vance),以一種君臨天下的姿態走進命案現場,制服警察對他行禮、刑事組警探待他如家人兄弟,全因有個探長父親從旁支持,得以讓一介平民自由地接觸犯罪事件。
推理閱讀趣味的主要推手
艾勒里頭腦聰明、說話俏皮,個性直率偶爾行事急躁,典型美國大男孩模樣。辦案時主張「偵查犯罪的過程不再是中古時代對著水晶球胡言亂語,而是不折不扣的現代科學,其根本就是邏輯」,彷彿置身事外的犯罪評論者條理分明地推敲解析,從逐步覓得的線索中計算出唯一解,這樣的設計提供給讀者與艾勒里在獲得同樣多資訊的情況下展開公平競爭的抓凶手遊戲,是早期探案故事的最大特徵。
然而,1942 年出版的《災難之城》(Calamity Town)裡,艾勒里受到空前的挫折,過去引以為傲的縝密推理能力遭凶手利用,使得他在線索未全的狀況下做出錯誤且鑄下悲劇的推論。此後,艾勒里像是失去名偵探光環的天之驕子,墜落凡間真真切切地看到了潛藏人性中的邪惡黑暗。名偵探並不具備全知全能、與凶手毫無瓜葛的獨立性,尤其當他本已聲名在外,密謀凶行的犯人便可從容地將偵探的存在加入犯罪計畫之中。這樣的改變不但將古典推理帶往另一個發展階段,還在近半個世紀後於日本新本格作家間引發「後期昆恩問題」的討論──這就待日後有機會再向大家詳述了。
不論是偵探或作家昆恩,皆在二次大戰後的美國如傳教士般散布宣揚解謎推理的趣味,與錢德勒(Raymond Chandler)、漢密特(Dashiell Hammett)等人開創的冷硬派(hard-boiled),共同普及了美國的推理閱讀與書寫,即便昆恩所代表的偵探解謎路線自 50 年代末期便漸趨沒落,仍不損其大師與名偵探的地位──他們不只是昆恩(Queen),早已是廣受喜愛與崇敬的國王(King)了。
冬陽一直推,咱們邊向吃喝出遊不斷的農曆正月道別邊繼續推落去~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古典推理無法取代的閱讀樂趣:
延伸閱讀:
- 《平安夜的賓館總是客滿》
- 《99% 的誘拐》
《福爾摩斯的功績》名偵探百年後重現江湖!►►
[not_mobile]
[/not_mobi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