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親心裡苦,但母親不說:談群星文庫《母親》
群星文化執行副總編輯/李清瑞
讀小說時,偶而會遇到一種厲害的作品。小說中的主角面對的處境實在太困難了,以至於讀者在閱讀時跟著焦急該怎麼辦,緊張兮兮地追讀到結局,結果作者又沒想要讓讀者好過的意思,把原本難解的局面,下了一個讓人錯愕悵然的驚嘆號,然後故事就這麼結束了。
於是,讀完書之後,讀者就跟著掉入作者布下的故事深淵裡,一直想要幫主角找個出口:要是她可以怎樣就好?要是她那時不怎樣就好?只可惜,小說就像歷史一樣,就是不讓你早知道。
雖然讀到這樣的小說很揪心,但卻是很美妙的經驗,只要幾萬個字就能把我們帶到另一個時空情境,為了主角的遭遇內心翻騰。明明不是我,但我為之喜悲,印象深刻,隨時可以再拿出來重新閱讀琢磨,無限回甘。能遇上這樣的作品,真是人生一大樂事。
「為什麼神父不能結婚呢?」
因為工作的關係,讀到了義大利作家、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黛萊達(Grazia Deledda)的小說《母親》(La madre),就是符合上述條件的絕對佳作。
這個故事非常簡單,人物也很單純。二十世紀初的義大利薩丁島,有一對母子相依為命,母親一生信奉上帝,含辛茹苦地把兒子保羅拉拔長大,還培養他成為神父,他們遷居到偏遠的阿勒河教區,那裡已久久未有神父駐地,而保羅的到來,成為當地唯一的神父,使他立刻成為當地人們敬仰愛戴的對象。
母親深深以自己的兒子為榮,她一輩子付出的苦勞都值得了。但隨著日子漸漸過去,母親開始察覺保羅在改變,他開始細心修剪指甲、噴香水、喜歡照鏡子,偶而會偷偷摸摸地在夜裡出門。原來他戀愛了,母親發現她的神父兒子愛上了村子裡的富有女孩愛格妮斯,而且他們還計畫私奔。
母親為了兒子的戀愛非常苦惱,這違背了她與兒子的共同信仰,每當夜晚,她聽著鄰房的聲音,兒子費心打扮準備出門,她為此心煩意亂,想要阻止又說不出口。母親苦苦思慮,甚至試圖為兒子緩頰,心裡想著:「為什麼神父不能結婚呢?教會的戒律不都是人訂出來的嗎?」
當信仰與愛在打架
黛萊達透過了一個簡單的故事,直陳了人生的難題。若你一生堅信的信仰與你人生的至親至愛產生了無法共處的極大矛盾時,該怎麼辦?
黛萊達的敘事單純深刻,不用華麗的技巧,而是把讀者直接帶到主角的身邊,讓我們跟著母親在夜裡聽聞尋思,隨著她在外頭苦尋兒子的身影,和她一起輾轉反側難成眠;她也直接帶我們到保羅的身邊,告訴我們這位年輕神父是怎麼想的,他也是為了他的愛與信仰為難困擾著,該怎麼做才好?那矛盾與緊張感非常迫近,宛如就是我們身邊親友的遭遇。
對母親來說,是兒子的幸福重要、還是教會的規戒重要?對兒子來說,是該依著心意、還是誓言?是母親要兒子順從自己的期待,還是兒子讓母親尊重他的意志?這聖與俗、母與子的角力,進退兩難。
母親為此心裡百轉千迴,但她以一種抑鬱的方式在面對一切,只表達出最低限度的意見,就連故事的最後一幕也是如此。
這部作品似乎很符合最近的流行語「XX心裡苦,但XX不說」的情境,只是母親心裡苦,但母親卻說不出,兩方對她都太重要,做任何決定都太沉重。當信仰與愛在打架,誰能說怎麼做才是最正確的解答呢?
關於黛萊達,他們這麼說:
- 誰是黛萊達?──《母親》的神秘訊息
- 【經典也青春第三講】張耀升 × 陳蕙慧: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黛萊達透過《母親》最想和讀者說的那一句話是……
- 魔鬼的救援、聖母的庇護、欲望的試煉──張耀升談《母親》中的英美文學核心特色
- 凡人的信仰、聖人的愛情:《母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