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幹嘛分析失禮、八卦,和低級幽默!?《一輩子帶著走的實用哲學》書評
從英文書名「The Virtues of Our Vices」(惡習的美德)下手,你或許更容易猜到這本書的主題。作者韋斯科特(Emrys Westacott)是美國阿弗雷德大學(Alfred University)的哲學家,在這本書裡,他以異常認真的態度面對人生活中常見的五種惡習(或者說,常被認為是惡習的東西):失禮、八卦、勢利、低俗幽默和不尊重。具體而言,他處理的問題包括這些:
- 什麼是失禮?失禮本身是道德上錯的嗎?
- 如果當事人不願意被談論,其他人是否就不該八卦他?
- 「勢利」是理性上的錯誤,還是道德上的錯誤?
- 考慮到幽默有很多好處,我們該如何對待低俗的幽默?
- 對教會人士當面指出上帝不存在,這是否算是不尊重他?
當然,這些生活化的問題不見得需要哲學家韋斯科特回答,你現在很可能就有自己的答案。然而道德思考帶給每個人的一項挑戰在於:如何建立一個完整而融貫的理論,來說明你對於個別問題給出的答案。並不是每個答案都有辦法被完整而融貫的理論說明,因為有一些答案很容易跟其他處境下的直覺反應衝突。例如說,若有人認為:
- 如果當事人不願意被談論,那我們就不該八卦他,因為
- 人有不被談論的權利。
這個理論在許多八卦的場合(尤其是那些侵犯隱私的八卦)或許適用,但在一些情況下會導致奇怪的結果,例如「我們不該對洪蘭的翻譯品質竊竊私語」。
你或許不覺得「對洪蘭的翻譯品質竊竊私語」算是一般意義下的八卦,畢竟書籍的翻譯品質應受公評,但這樣一來,問題就往前展開到「什麼是一般意義下的八卦?」,而我們依然需要答案。
有趣的主張
韋斯科特不吝於提出各種有趣的主張來分析生活中的壞習慣。例如他認為,一項行為要構成「失禮」,必須符合兩個條件:
- 這項行為違反社會習俗。
- 在這裡,如果行為者是刻意違反社會習俗,表示不關心別人的感受。(或者說,故意要引起別人的痛苦)(p.34)
(1)顯示的是,一項行為算不算失禮,是相對於社會習俗而定,也暗示我們說,在譴責別人失禮之前,應該先檢查一下你是否在用跟對方無關的社會習俗約束他,或者該社會習俗是否已經過時。更巧妙的是,(2)藉由條件句的檢驗,可以說明為什麼人有可能在無意的情況下對別人失禮。考慮這個例子:
- 阿強送出email之後,才發現他把對方的名字打錯了。
寫信的時候應該要寫對別人的名字,這在大多數社會是既定習俗,並且也沒有過時的跡象。一般來說,如果你是刻意打錯對方的名字,恐怕只有一種可能性:你藉由表現對他的不在意,想要讓他惱怒。因此我們可以判斷:
- 阿強的行為違反社會習俗。
- 在這裡,如果阿強是刻意違反社會習俗,表示不關心別人的感受。(或者說,故意要引起別人的痛苦)
因此,我們可以判斷阿強的舉止是失禮的表現,縱使他並非故意。韋斯科特認為,如此定義的另一個好處在於,可以說明為什麼我們認為「為無意的失禮道歉」是重要的事情:你必須讓對方知道自己不是故意的,因為基於(2),如果你是故意的,就表示你不在意對方的感受,甚至企圖令他痛苦。
篩選器與聚焦
有時候哲學家在討論概念時會藉由限定討論範圍來讓討論更清楚。這個技巧也出現在本書裡,例如在討論「尊重」時,韋斯科特區分了好幾種不同的尊重,最後把討論焦點限定在「以立場和態度來表現對他人信念的尊重」上面,討論我們該如何面對下面這些明顯令多數人無法接受的看法(p.272):
- 同性戀者會被投入地獄,接受永恆的火刑。
- 猶太大屠殺沒有發生過。
- 男人應該有權利打老婆。
- ……
此外,在關於「八卦」的討論裡,韋斯科特甚至畫了一張流程圖,來說明我們如何篩選出下面這種八卦作為討論主題:
- 沒有其他明顯問題(例如本身是惡意的謊言,或者會導致侵害權利的結果),純粹只是違反被談論者的個人意願的八卦。(pp.86-88)
如果你在討論時常遇到超展開情節,或許可以參考看看韋斯特的做法。
辯證推理
「辯證推理」(dialetical reasoning)這個詞在哲學上有複數意涵,其中一個意思是指一種循序漸進的說明技巧,若你必須介紹一個複雜得無法一次搞定的理論,這種技巧就會很有用:先介紹一個錯誤的理論,說明該理論為什麼不可行,接著替它加上一些修改……如此這般重複幾次,把它漸漸改成你最終要介紹的複雜理論。修改的過程能協助讀者理解理論的各個部分為何需要如此設定,也能了解最終版本理論的威力所在。(Martinich pp.127-132)[1]
在這本書裡,你可以觀察韋斯科特如何用辯證推理來說明「勢利」,從最簡單(但是破綻很明顯)的定義:
- 你相信自己比另一個人更優越。
經過五次修改,最終推論出比較完整的理論:
- 在沒有充足的正當理由的情況下,你相信自己在某方面比另一個人更優越,你會這樣相信,是因為自己屬於某團體、或跟某團體搭上線,而且你「認為」這團體會把你放在社會階級的上端。(pp.130-142)
我非常推薦有志於知識普及的學生看看這段說明,它是很好的例子:藉由四次修改,讀者可以在最沒有負擔的情況下,了解為什麼最終版本的理論會那麼複雜。
勢利眼、低俗幽默與歧視言論
在過去幾年,我寫了一些文章,試圖發展一個理論來界定歧視言論,並說明為什麼歧視言論有道德問題。〈大尾鱸鰻:沒惡意,就不是歧視嗎?〉說明了我的理論的粗略內容,你也可以在我的書《護家盟不萌》第五章找到更完整的說明版本。我的理論的特色在於用言論跟「讓弱勢團體變得弱勢的刻板印象」的關係來說明歧視言論的諸多特色。雖然歧視言論不在本書的主題之列,但韋斯科特在討論「勢利」和「低俗笑話」的時候,也多少透露出他對歧視言論或心態的看法,例如,他藉由不同社會群體之間的階級來說明勢利,並使用刻板印象和偏見來說明某些笑話為什麼會帶來道德顧慮。(p.218)這些段落蘊含的觀點不見得和我相同,但值得關注歧視議題的人參考。
結論
《一輩子帶著走的實用哲學》說理清晰且具備新奇論點,即便作者的一些想法並不單純,但在完整的說明下,花點力氣不難掌握。讀者可以在閱讀過程中享受高密度的論點戰鬥,也可以隨時對照自己和別人的生活互動,以及公共議題。
NOTE
- Martinich, A. P. 2005 Philosophical Writing. Blackwell.↩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到底怎樣才算歧視?
延伸閱讀:
- 《一輩子帶著走的實用哲學》
- 《護家盟不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