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周浩正的編輯畢旅】人生畢旅一之二:爾雅,文學人嚮往之所
2.
能結識柯先生,是我的幸運。
回首過去,自己這一生只能說「盡責」而已。而我在職場打混的本領,來自柯先生的引領和啓發。
那是發生在1974年的事,我從軍中退役,四處謀職。楚戈(1931~2011)讀了我寫的〈試釋瘂弦「如歌的行板」〉,把我推薦給瘂弦(近年移居加拿大),我成了由他主持的「華欣文化事業中心」中半職半薪的小編。三個月後,遷昇正職。不久,因蔣經國之子蔣孝武的介入,使這個由「退除役官兵輔導委員會」出資成立的文化機構全面改組。不知何故,公司內退伍軍人全部解職,僅我一人留職。為此,我毅然掛冠離開。
瘂弦知道我需要工作,打聽到柯先生那兒正在找人,推薦我去應徵。就這樣,我成為「洪建全基金會」下設「洪建全兒童文學創作獎」的執行編輯,仍歸在柯先生轄下。
我除了負責得獎作品的出版事務之外,柯先生特別要我加入《書評書目》編輯行列,我從旁觀察他如何連絡作家、規劃內容等等,我在公認「文壇第一編輯高手」的言教和身教中,從一無所知,打下基礎,對我日後的編輯生涯,影響既深且鉅。
我也目睹「爾雅」成立時的熱銷盛況。光是新書預約,還沒上市就一版、再版、三版、四版……,他開啓台灣民間出版史上第一個盛世。
柯先生和我雖年齡相近,但「亦師亦友」的關係,其來有自。我後來的某些工作也常出於他的推薦(如主編《新少年雜誌》)。
3.
這次我倆難得相見,自然而然詢問起當時相識的朋友近況。
得知景翔和沈臨彬的健康情形,令人欷歔。柯先生特別提醒「老後」身體保養的重要性,我們都得為自己的健康負責。
最後,他指了指茶几上另一疊打開的校稿,說:
「我寫了七零年代主編《書評書目》那一段時光,也提到了你。你記得嗎?我離開《書評書目》的時候,推薦你接替我的職位。」
「哈哈——,」我笑得很開心,那是很甜美的往事,我的記憶仍然清晰:「我記得您、簡和我三人在博愛路一家咖啡店討論我接編的各種事宜,您還替我爭取到非常豐厚的薪水(七零年代,月薪25,000元)。可惜我只上了一天半的班,辜負了您的提攜。」
對我而言,這是一次未能如願的榮耀。我把經過情形,忠實復原,寫入〈《新書月刊》與我〉的「附註3」[1]。這齣戲,剛開始時,劇情雖有點緊繃,卻能圓滿落幕,把結局化為一場皆大歡喜的「嬉遊記」。
柯先生隨即說起他當初離開《書評書目》真正原因,我從未聽過。至此,才豁然明白,我上班「一天半」便急流勇退,是太幸運的正確抉擇。
而今,往事如煙,恩怨俱去矣。
4.
從進門到現在,快超過半小時,我知道不可以繼續打擾他上班,必須起身告退了。
柯先生堅持送我到同安街和汀州路口,在等待交通號誌通行綠燈時,我們互擁道別。
他拍拍我的肩,一句話都沒說。
彼此知道,兩個快八十歲的老人,這一別不知何時相見了。
綠燈亮起,我踽踽獨行,穿越了馬路。
我停下腳步,回頭,看他仍站在那端的紅綠燈柱下。
我們同時揮揮手。
然後,我轉身快步離去。(2016/7/10)
NOTE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不同時代,不同編輯:
- 立志做那個優秀的編輯吧!──記「誰需要編輯:從《天才》一書看這一行的尊嚴與夢想」
- 一個編輯如何透過出版,改變一個時代──《百分百教戰手冊》新書記者會
- 變動的媒體時代,更要從基本的《編輯七力》做起──專訪資深媒體人康文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