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培瑜睡醒活在繪本裡】聽聞故事、見怪不怪、行動實踐的繪本親子共讀
兩個孩子每天都會從學校帶回來許多小故事,偶爾是同學之間的紛爭,有時候是老師說的一些話。其中會讓他們開心的說個不停則是不在校園日常生活軌道上的活動,像是校外教學。雖然如此,孩子們都知道日覆一日的生活才是多數的生活樣態。
就像《12個人一天的生活》這本書的這一天,是依著每個人的工作和生命階段,各自精彩的展開。像是書裡的「小皮」,他是「對任何東西都感到好奇的小寶寶」,所以一整天裡他會在地上玩著媽媽準備用來擦地的水桶、也會在公園的沙坑裡把自已弄得灰撲撲的、玩累了就躺在床上睡個香香的午覺;正當小皮在玩著的時候,同一時間在同一個小鎮上共同生活的快遞員胡立森則是先在貨運公司整理當天的配送箱、準備逐家挨戶送出物件,下班後則繼續寫著他未完成的樂譜,原來他也是個小提琴演奏家,正譜寫著夢想能夠大受歡迎的樂曲;至於其他的人,不論是護士莎拉小姐、忙著採訪新聞的荷比小姐、動物園裡每天都在想念遙遠故鄉的獅子阿力……,鎮上的每一個成員,都以自已的天賦和對生活的熱情、對工作的責任感,讓小鎮的日常生活得以順利運作。
小鎮如是,那麼世界上其他的角落又是如何呢?
《跟莫克一起環遊世界》這本書讓讀者可以跟著莫克走進不同國家的日常生活,讓讀者從閱讀文字和圖畫裡,看見跟自已不同生命經驗的他人,他們就算與我們有膚色、飲食習慣、穿著風格、居住環境上的不同,但因為有著對於彼此的尊重,莫克總是能以「見怪不怪」的心情寫下每個國家的生活趣味,讓讀者的異文化經驗,在不帶歧見的文字裡,不斷拓展;像是在芬蘭時他發現「現在才中午,天卻已經黑了!那是因為芬蘭很靠近北極,有好幾個月,整天都是黑夜……」、到了印度,莫克說:「在印度,牛是神聖的動物!我們不可以催他,只能等牠自已睡醒。」、到了澳洲,莫克的朋友對從來沒衝過浪的他說:「衝浪是很自由的活動,意思是你愛怎麼衝就怎麼衝!」
上面提到的這兩本繪本,於我而言,正是讓孩子和大人共同學習「見怪不怪」的好書,因為我們的日常生活經驗總是有限啊,光是台灣島上的生活就有東西南北之間的差距,如果無法親身體驗所有事情,至少能夠透過書本為起點,建立起開闊的視野,也開始積累更多對他人的理解和尊重。
為什麼要「見怪不怪」?
小狗哥哥曾經和白化症的孩子同班;小鼠弟弟的幼稚園班上,有兩位從英國來的黑皮膚孩子。對兩兄弟來說,初始一定會覺得「奇怪」,但藉著這個機會,我正好跟孩子簡單說明生物遺傳相關的事實。用這個態度看待身邊的人事物,他們也就慢慢明白了課本裡沒教的多元世界。還記得有次看到公園裡在照顧著長輩的回教女性看護,她們包著頭巾的樣子,弟弟忍不住覺得好奇,跟他們解釋過回教的衣著規定後,哥哥就說:「搞不好對她們來說,我們的樣子也很奇怪呢!所以就都沒什麼好奇怪的了吧?」
一旦見怪不怪,就能夠用更開放的眼光看待這個世界上太多太多我們所不能理解的事情;繼之,再加一些學習的熱情和想像力,將這些事情一一放進心裡(腦袋裡),變成個人看待世界的基礎。
有了開闊的心胸和腦袋為基礎,並打開不帶偏見和歧視的雙眼,那麼世界的樣貌就會變得七彩繽紛,如同天邊的彩虹,在雨後的天上,總是給人愉快的心情。我自已就很喜歡用不斷的觀察、聽聞和閱讀,滿足什麼事都想知道的好奇心!
孩子也是如此的,他們好奇,天性也總是樂於用聽故事找樂趣的方法理解這個世界,只要大人不給予價值判斷的字眼,許多大人世界裡的煩惱和討厭的東西在孩子的眼裡看起來,可是好玩的不得了!《我的小小朋友》裡的死神遇到的女孩愛薇思就是這樣的一個人。每個人都害怕的死神和即將要去的死神的住所,她不僅不害怕,還教死神玩每一個她喜歡的遊戲。甚且還選擇陪死神留下來,以天使的身份陪死神一起去執行任務,溫暖了每一個即將死亡的人。
愛薇思面對死神沒有歧視,故事裡的她對死亡的狀態甚且也不是完全理解,但她純粹的靈魂看到事實──死神點的爐火其實是為了溫暖每一個都喊著冷的靈魂。但沒有一個人願意相信死神,因為他們對死神有刻板印象。
還好有愛薇思,她甚至讓死神都覺得自已生命力旺盛。她的信任和行動,其實是每一個人都能做出的反應,但是平凡如我,也總是要不斷提醒自已,對於死亡和災難所感到的恐懼,或許可以將之轉化成為生命裡有熱情的行動,在生活週遭環境創造實踐的空間,像愛薇思一樣,不只改變了死神,也改變了自已。
不僅孩子可以如此,《市場街最後一站》裡的奶奶也是個行動實踐者,她帶著小杰在走出教堂後搭上公車前往「那個地方」!小杰不喜歡總是髒亂的「那個地方」,但是奶奶告訴他:「有時候,當你被髒亂圍繞,反而更能體會什麼是美好。」奶奶還在公車上遇到盲人時跟小杰說:「有些人是用他們的耳朵看世界的。」一路上所有看似不美好或者是小杰不喜歡的一切,背後所隱藏的豐饒及祝福,正是本書作者想要傳達的話語,讀者必須想像──所以此小杰走進社區愛心廚房,穿上工作服和奶奶一起為別人準備食物時,他的臉上有了笑容。他在奶奶的話語中明白了個別生命在相遇時各自截然不同的處境正是生命最可貴的地方;不僅如此,他也在志工服務的行動實踐中找到自已與他人生命位置的關係。
就如同我與繪本裡的故事,通常不是直接而明顯的問答往來,而是我習慣讓故事與生命經驗和生活點滴在很多看不見也想不到的思緒脈絡中,隨意互動。孩子們也可以如此,他們可以自已閱讀,找人討論和分享想法。慢慢的,透過繪本(閱讀),孩子們會慢慢發展出看事情的基礎觀點,甚而產生自已所能負擔的行動──這正是我所能想像的,繪本最感動人的力量吧!
正如同我在許多與孩子的對話機會中,總忍不住要提醒的是:在別人的話語中,如果你根本看不見他們的思考脈絡,我們更需要找出自已的理性邏輯思考能力,才能在與他人的對話中,找到互相理解的基礎;在行動實踐中,更是如此!
如果孩子都能以繪本為師,成人們更有機會在故事裡找到如彩虹般的力量,變成一個見怪不怪,理解不同於已的行動實踐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