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舉手】熱切的觀察和冷靜的筆──伊塔羅.卡爾維諾《困難的愛故事集》
Photo Credit: Upsplash

【讀者舉手】熱切的觀察和冷靜的筆──伊塔羅.卡爾維諾《困難的愛故事集》

文/陳冠良

這本短篇小說書名為《困難的愛》自然是反諷,因為有愛,或有了感情,困難應該相對減少。或許應該說,這些故事大多數的癥結所在是溝通困難,那是人際關係中最底層的一個靜音區⋯⋯

卡爾維諾如手術刀精準的諷喻功夫,其內蘊底力深不可測。他擅於弦外之音更長於平常裡掀揭腐壞之處,卻又顯得若無其事。就像無浪的海面下,湍渦著最洶湧的激流。他冷靜觀察,平靜書寫,那些彷彿沒有出路的現實仍然自有路徑蹣跚下去。

這不就是人生的實況?鑽入胡同會感到絕望,不過還沒想到可以轉身而已。相遇分離,擁有失去,孤單寂寞,世間百態,無不是困難。有愛便有礙。有所在乎,就不再單純。事件或狀態本身從來不難,而人們總是輕易困於自己內心深淺不一的那口井裡。卡爾維諾清楚每個人都是一塊軼散的拼圖,彼此沒有契合的弧度線條,只有對抗的犄角。鋪展這一塊畸零的人際圖景,他透過那些不規則的縫隙,微距於瑣碎尋常,洞察於平凡小事。於是,待他挑了刺,我們終於恍然那扎在肉裡紅腫著的是甚麼東西了。

如何漫不經心的都發生了焦點,如何枯乏無聊的也自有其生機。不論前期後期,具象或抽象的創作風格,這都是屬於卡爾維諾最觸動的故事魅力了罷。

閱讀本書收錄的十五篇(十三則短篇、二則中篇)作品,有時我在情節裡,偶而又無力自持地遊蕩離去,翩聯於被誘發的遐思之中。一篇篇名為「奇遇」的故事,其實盡是日常的顏色,無害的內心獨白。然而,那就是卡爾維諾在賣弄玄虛、虛張聲勢的伎倆了嗎?倒也不是。事實上,我們把日子過得太粗淺,感知弱了,神經鈍了,那些讓他寫出來的小狀況小心事,也就變得多麼妙哉,令人驚奇了。

所以,明明讀著卡爾維諾,最享受的卻是從他筆下故事處處細節折映顯影,進而投射在腦海屏幕上的想像印象了。

開篇〈小兵奇遇記〉的軍人對鄰座寡婦一步步測試,得寸進尺的舉動,因為她的不動聲色而帶著不曾稍歇的猜疑。而那猜疑,即是他一探究竟的勇氣也是欲進還退的恐懼。我不太關心〈女泳客奇遇記〉裡掉了泳衣的婦人如何上岸,而是想著,這個世界也許在很多地方箝制了我們,但更多時候不過是自己惱羞成怒罷了。而〈盜賊奇遇記〉遭追捕的偷兒本來該逃過一劫卻自首了,那不免讓人慨嘆,無法獨處的人⋯⋯甚至只是因為無聊,往往會做出本來抗拒的,或根本想都沒想過的事。至於〈上班族奇遇記〉那個因一次一夜情而自覺小幸運的男子的心情,就像我們都想從一成不變的日常小小脫軌。想方設法延長那難得的快樂,卻終必重返常軌。畢竟若非如此,將要如何抵達明天?那個在〈攝影師奇遇記〉中從排斥拍照到狂熱追索拍照終極意義的男人則告訴我們,當你極力抗拒什麼的同時,其實已經牢牢被它逮住,動彈不得。偏執,或更精準的說,鑽牛角尖,是通向瘋狂最快的捷徑。然後是〈旅人奇遇記〉裡,為了火車上一夜癲簸可以好睡一場而做的種種──後來顯然是徒勞的準備。有許多堅持莫名其妙,除了白忙一場還可能滑稽可笑。但,就像《慾望街車》的白蘭琪總是倚靠陌生人的善意而生存,人們也得依賴心底不足為外人道的某些固執(或者也可以說是具備安全感的習慣)才能安然橫渡一些自以為無辜的小意外。

〈讀者奇遇記〉裡,在海邊閱讀的男子邂逅了一名日光浴的女子,本是美好的相遇,結果他卻陷入欲望的掙扎。讀書欲望與身體慾望。這景況就像是,愛很困難,大概是我們都想要討好對方,偏又忍不住對委屈了的自己牽腸掛肚。一副眼鏡是建構或解構了自己?卡爾維諾在〈近視眼奇遇記〉看似提問,我想,他在說的其實是,我們易於相信看見的東西,一如總是懷疑看不見的東西。好像對於習以為常的往往意興闌珊,對於未知的呢,則過度想像了。緊接著的〈人妻奇遇記〉與〈小夫妻奇遇記〉裡,側寫了愛情在某些狀態下的共通情緒。出軌的妻子與工作作息日夜顛倒的夫婦,各自代表了感情關係裡諸多層面的成長與孤獨。比如,有些限制(婚姻或愛情本身)會讓人發現自己的另一面,就像愛一個人才會明白自己原來可以多麼可愛,或不可愛;又好比,當對方不在身邊,才是愛情最美麗,最令人耽溺的時候。

〈詩人奇遇記〉裡的詩人失去敘述能力,其實狠狠諷刺了人生的庸庸碌碌。故事(詩句)來自生活,但故事裡絕大多數的人只顧著忙碌生活。那〈滑雪者奇遇記〉缺乏自信又急欲表現的戴綠色眼鏡的男孩,分明點破我們其實不需要意見領袖,但總有人思慮敏捷到讓人只有附和的份。末篇的〈汽車駕駛奇遇記〉像是一部長鏡頭的公路電影。那個與女友爭吵之後,一路內心戲反覆的男子,就像一個妄想症發作的躁鬱的人。當然,他為何焦慮,顯而易見,但我們也都知道,過度的顧忌與幻想就像一輛迷了路的車,加上一個放棄尋找並抵達目的地的駕駛者。

中篇小說〈阿根廷螞蟻〉基本上就是一個關於「困境」的難題。鎮上居民諸多「假的大方,真的自私」之性格與作為,是一切問題循環不解的開始。卡爾維諾所強調的——螞蟻無孔不入的侵犯困境,情緒的困境,生活的困境,階級的困境⋯⋯皆旨於歸結為人性的困境。人性的根本困局,在於對每一件物事的歧異心態下(自我、他者與群眾)的契合與抵觸。至於〈煙雲〉表面上以相對較長篇幅探討城市嚴重空汙議題,實際上不過是在不斷凸顯強化人們一派道貌岸然下,苟且虛偽的作風與態度。

卡爾維諾的道德指涉是隱性的,社會關懷(批判)無疑是熱烈的顯性。然而他不歇斯底里、不矯作濫情,而是洗鍊地運用獨特的修辭、不羈的思辨與寓言情境架構,發掘並辯證人與自身與外界,林林總總糾纏而躑躅的步步荊棘。

時至今日,荊棘仍遍地,步履踉蹌。這些故事讀來,毫無不合時宜之虞。

※內容為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立場

卡爾維諾與閱讀的日常:

  1. 卡爾維諾:閱讀就像在叢林裡前進
  2. 走進波赫士的魔幻圖書館──楊照談波赫士的精采閱讀
  3. 一切平凡無奇的日常,其實都充滿荒唐──專訪日本漫畫家駕籠真太郎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