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書青鳥】京都之美使人流連——李清志談《一個人的京都春季遊》
文/謝定宇
春日花團景簇,隨風紛飛的粉紅櫻色滿目,總是一再觸動他重遊京都的衝動,李清志這樣說。在日本作家柏井壽新書《一個人的京都春季遊》的發表會上,李清志不私藏地分享京都的撩人心弦,優美景緻何不獨自享受外,也激起他建築師的玩性,帶我們遊歷京都建築的光影翩翩。
穿梭在京都的繁花簇擁中
相較JR新幹線的快捷便利,搭乘緩緩前進的路面電車,看著軌道旁盛開的櫻花,更適合遊賞春日的京都。在嵐山車站享受足湯,拂去路途的疲憊,搭上京都現存的路面電車——「嵐電」,一路開往四条大宮。若轉乘地下的京阪電車來至町柳車站,就來到京都大學一帶了。春天正值日本開學的時節,遊客們想參觀也很適合。柏井壽說,「若能掙脫『非做不可』的詛咒再踏進校園,那麼其喜悅簡直無可取代。」不管是遙望校園中青春穿梭的身影,回想過往那些酸甜的回憶;或沉浸在擁有傲人館藏的附設博物館,感受知識流入體內的悸動;附近的學生餐廳也暗藏了意想不到的超值美味選擇。漫遊校園,值得一個人去品味京都旅遊新提案!
踏出校門,沐浴在春日的美好浪漫,接著再轉乘叡山電鐵,往北。在一乘寺車站旁,京都老牌獨立書店惠文社的分店,即坐落在此。李清志說,這裡跟其他書店的陳列方式大不同,每本書都有店員仔細挑選的心,也少不了設計的美感與懷舊的情懷,招待著走進書店裡的人。如果已厭倦一般書店的暢銷書轟炸,這裡一定有不虛此行的美麗邂逅在等待著。
下了電車的京都漫步,柏井壽相信沿著櫻花走,準沒錯。平安時代的歌人——在原業平有云:「現世若無櫻,焉能渡春心。」來京都怎能不賞櫻呢!無論是兩人的並肩而行,在通往日向大神宮的蜿蜒道路上小鹿亂撞;或一人獨自走在雲霞繚繞山腳的「哲學之道」,潺潺流水旁有「關雪櫻」相伴,恣意所至。散步時最適合沉思,但也別忘了抬起頭,你或許會發現,路旁不僅有櫻花綻放,粉色、黃色與紫色各據一方,油菜花、雁子花、鴛鴦花…等百嬌爭艷,萬物明亮華美,正是此時春日遊京都!
為了讓大家更好的認識京都,李清志也特別提到《明天,我要和昨天的妳約會》,這部主要在京都取景,「愛淚縱橫」的電影作開場。「儘管知道相遇了就注定失去,」雙方淒美的愛情,與京都的優雅惆悵恰好呼應著。片中男女主角第一次約會的地點三條大橋,小倆口牽手越過鴨川的跳石,還有最初與最後的相遇之地——叡山電鐵的「寶池站」,也是京都非去不可的重要景點!「仍舊希望生命裡有一段與你共度的時光,在記憶裡閃耀。」電影中刻畫著那一見鍾情卻必然錯過的愛戀,或許有那麼一點像——櫻花盛開的優雅繽紛,卻很快就凋零的惆悵吧?

遊歷在京都的老磚與新瓦間
京都超過一千兩百年的亙古歷史,孕育出許多老房古寺的撩人風韻,也淬鍊了古城的絕代風華。在京都西側「右京區」的龍安寺,李清志十分推薦,其中方丈庭園的碎石與造景構成的「枯山水」最為知名。庭園周圍環繞十五顆圓石,但不管站在哪個角落數,都只有十四顆,或許這是設計者的巧思,象徵世事圓滿之難。望著這一片優美的景緻,柏井壽也回憶到那次拂曉,他獨自來到萬籟俱寂的寺院,彼時櫻花如飛昇又垂淚,與庭院之景交織成一片的壯麗,不禁讓他紅了眼眶。眾人喧囂下的櫻花,與孤獨靜謐中的櫻花,別有不同魅力。
在西元794年桓武天皇定都「平安京」以來,歷史的無常與歲月的殘酷不斷淬礪著,但熟悉的美好仍舊跨越了時空,保留下來。在台北,我們很少見到開超過十年的咖啡店;在京都,街道上隨意一指,可能就是幾十年起跳的老店。彷彿它們在那,永遠不曾改變。李清志的父親中學時就到京都念書,他對此地深厚的情感也繼承自他父親。有次為了父親的同學會,他們一家舊地重遊,竟然發現學校裡的舊校舍、鐘樓、超過半世紀的木造宿舍通通都在,讓他父親的嘴巴都快掉了下來。平時嚴肅的父親,露出燦爛的笑容,彷彿返老還童,走路快得讓李清志都快跟不上。在京都曾經度過的時光,那些記得的,始終沒有離去。都好好地被守候在,城市的古意與典雅之中。
古都之美風韻猶存;但現代飛速襲來,逕自在京都落地生根。比如京都出身的建築師若林廣幸,卻設計出了外型酷似武士的頭盔的「丸東十五號」與「丸東十七號」,帶著古典機械美學氛圍,在城市中特立獨行;而建築師山下和正的作品是帶有表情「顏之屋」,作為後現代主義建築,其外型不忘兼顧機能性:眼睛是窗戶,鼻子是通風口⋯⋯。這些建築,暗自攪動了永恆般的沉靜,反成了今日京都的特色建築。
不只懷舊,李清志說,京都變化多端的現代建築值得細細探查。然而,京都城市景致的獨到之處就在於,不管是大自然、建築人造物,或是人們本身,彼此都達到一種完美的調和。若你行走在京都,或許不只因紛落的櫻花、靈驗的古寺而感動,是這座城市塑造出的美感,使人流連吧。
聽了李清志談京都,才深刻體會到它不變與變中迷人的地方,有年年又歸來的花瓣翩翩,也有悠遠寺廟與現代建築穿插的小徑。這樣的京都,令多少旅人難以忘懷,在人盡皆知的喧鬧景點之外,更有挖掘不盡的古都風韻,使人憐愛,衷心喜歡。
謝定宇
學生獨立記者,休學中,游離在各領域之間,尋找他心的安放,追尋世界的美麗與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