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果子離群索書】一個人守職人本色,身上就有光;每個人發職人之光,社會就明亮
他是小鎮最好的理髮師,多年來為客人理髮、刮鬍子,不曾失手讓顧客淌一滴血。
但這一天,他內心掙扎,要不要對客人下手?只要刮鬍子時輕輕一刀,就可以割破他的咽喉。
客人是一名上尉,來到小鎮,討伐據守當地的反抗軍。這天,上尉深入叢林,逮捕了十四人。俘虜將在當晚六點,於學校操場公開處死。
行刑時間還沒到,上尉先到理髮店刮鬍子。
理髮師其實也是一名革命分子,這時候,上尉的頭在他手上,只要剃刀一偏,往喉嚨一割,就可以為弟兄復仇,自己也將成為英雄。
但他終究沒下手。他告訴自己,理髮是他的專業,他的手上不應該有血,只應該有肥皂泡。上尉是劊子手,而他是理髮師,每個人都在自己位置上執行個別業務。
後來上尉的鬍子刮好了,付錢準備離開。走到門口,對理髮師說:「人們說你會殺我,我是來求證的。其實殺人很不容易啊。」
這是一篇哥倫比亞小說,題目叫:〈祇要肥皂泡就夠了〉。西西在《像我這樣的一個讀者》改寫這個故事。
這個故事中,理髮師若站在革命者的立場,應該一剃刀把上尉給解決掉,但如果考慮到理髮師的身分,他必須做好分內的事,幫顧客剃好鬍子。也就是說,到頭來,他的職人精神打敗了革命精神。
幾年前遠流出版《職人誌》,以報紙週刊形式,一年五十二期合成一本書,記錄五十二位台灣各地的傳統工藝職人。本書文案詮釋「職人態度」:「職人,是指傳承守護著代代相傳的傳統技藝,並透過雙手製造出良品的生產者。這群人熱情的從事創作,以擁有嚴謹、專業、用心、負責的態度感到自豪,這就是經過時間淬煉而形成的職人態度。」
這五十二位傳統工藝師傅擁有的手工技術或許終將被機器生產取代,但他們的工作態度,堅持與熱情,永遠是職場中人的典範。作者這段話說得精妙:「在這些師傅身上獲得的最大收穫,不只是傳統工藝的內涵,更是那源源不絕的正能量。」
敬業就會產生正能量,一個人守著職人本色,身上就有光。每個人發出職人之光,社會便是光明亮眼的。這是什麼意思呢?敬業,就是尊敬自己的職業,與職業無關的事不做,不合職業道德的事不做,於是,政府官員不貪贓枉法,工程人員不偷工減料,商人不製造黑心產品,職業球員不打假球,這不是太平世界嗎?
日本漫畫有一款類型,是以「職人文化」為主題的。敬業精神的極致,就在職人文化裡。以此為表現的日本漫畫,從運動到烹飪,從耕作到釀酒,多不勝數。漫畫主角面對工作大小環節,專注,縝密,戰戰兢兢,兢兢業業,不但展現過人的技藝和經驗,專注與執著,以及肢體語言所發出的光與熱,也打動無數讀者。
這樣的小說與電影總是特別吸引人。例如〈致加西亞的信〉這篇文章,大受歡迎,世界主要的語言都有譯文發行。但其故事架構極為簡單,不過是送信的事。十九世紀美西戰爭爆發,美國急於聯繫西班牙反抗軍領袖加西亞,以取得合作。但加西亞人在古巴深山林內,沒人知道如何帶信給他。有人推薦說只有一個人可以找得到他,這人就是羅文。羅文帶著信,跋涉走險,以使命必達的決心,三個星期後,奇蹟似的把信交給加西亞。
一個送信的故事,所以能廣為流傳,就在於它蘊含著忠誠、勤奮、敬業等美德,這些美德是對工作職務的敬重。
或像老電影《桂河大橋》。二戰期間,一批英軍在緬甸邊境被日軍所俘。俘虜營的日本指揮官奉令驅使戰俘在泰國西部桂河上面建造鐵橋,日本軍官要求被俘的英軍上校率領軍士官兵趕工,但英軍上校堅持遵守聯合國規章,軍官不得服勞役。此舉惹惱了日本指揮官,上校被關在狗屋般的小房子裡,黑漆漆伸手不見五指,心志飽受催殘,但他不屈服,迫使日本指揮官退讓。
在戰俘日夜趕工下,三個月後鐵橋建成,盟軍也獲得情報,決定要破壞鐵橋。通車當日,英軍上校巡視他的傑作,赫然發現盟軍已悄悄設好炸彈,即將爆破,此時上校竟異常的冒死阻止,在槍林彈雨中,中彈身亡,倒下時壓在管信上面引爆,大橋崩坍。
電影中的英軍上校和前述理髮師一樣,都是堅毅負責的人,照道理應該以大局為重,除掉敵對者,然而最後都改變原意,違背組織。一念之間,所繫的是他們對自己的專業或任務所付出的心力與感情,為了維護專業 ,寧可犧牲大業。不論他們的選擇對不對,所表現出來的敬業態度十足動人。在急功近利的社會裡,這種態度已經愈來愈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