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書青鳥】美好生活的色彩提案──增加城市特色,展現個人優雅
Photo Credit: 青鳥書店

【評書青鳥】美好生活的色彩提案──增加城市特色,展現個人優雅

文/涂東寧

電影的五光十色帶給我們無限想像,但總歸要與個人經驗有所連結,那些光影於我們才真正產生意義,那樣的意義是在生活中的無意識裡堆砌累積的。色彩如何在我們的生活裡創造意義?或者,生活如何賦予色彩意義?

日常經典創辦人黃金樺開場提及Eddie Redmayne在《丹麥女孩》(The Danish Girl, 2015)的演出,當他第一次換上女裝,穿了一襲象徵丹麥海洋的正藍洋裝,那樣的視覺就是一個丹麥的城市意象,一個生活的經驗締造的意象。

視角拉回台灣,卻好像看不太到這樣的意象。黃金樺指出,台灣的公共工程經費中,規劃設置公眾藝術的經費佔比約百分之一。我們路過也許瞟個一、兩眼,僅僅是擦身而過——進不了我們的生活,連一分鐘的朋友都稱不上,如此的公眾藝術對我們而言有什麼意義?倘若那百分之一能與城市中的招牌、燈光、建築、外牆、開放空間、植栽結合,或許能創造不一樣的美感與意義連結。

黃金樺以新社特色商圈為例,該地為行銷特色商品,一整條街都設置了同樣杏鮑菇造型的招牌,立意也許良善,但總覺得有點像在幫每棟建築物穿制服,整體少了些生氣。在日本京都,就連我們熟知的UNIQLO,招牌都會從原先的紅底白字,變成帶白框、或甚至變作白底紅字,以符合京都帶給人們的古都意象。處理方式不同,新社和京都呈現的感覺就完全不同;透過規範招牌尺寸與顏色營造城市整體感受,就是一個美好生活的色彩提案。

說到城市燈光街景,大家最先想到的應該就是華山外面的三創吧?台灣建築的外牆像LED廠商的展示櫥窗,我們很少考慮燈光與城市的契合度,帶來的美感不多,帶來的光害不少。加拿大蒙特婁在冬季慶典「蒙特婁燈光節」上,五光十色的燈光與遊憩設施結合,讓燈色不止被觀看,還能更進一步邀請公民共同參與,創造特屬於蒙特婁的城市意象。

類似於蒙特婁燈光節這樣藉由公眾參與創造的城市意象,還有美國Jannette Sadik-khan推動的一系列城市改革。Sadik-Khan擔任紐約交通局長的時候,解決了時代廣場的交通壅塞問題。她的處理方法不是增開車道,則是將幾個車道規劃成公共廣場,供行人休憩。卸任之後,Sadik-Khan陸續在其他城市推動改革,她認為比起治標的交通政策,提升市民的生活品質才是更有效的治本之道。

大西洋另一端,丹麥哥本哈根的Superkilen Park則是由BIG(Bjarke Ingels Group)、Topotek1和SUPERFLEX共同規劃,著手在多達六十個國家、多種族居住的Nørrebro社區搭建融會建築景觀及美感、多元文化並存的城市公園。公園畫分為三個區塊,紅色廣場、黑色廣場與綠色公園,不同區塊中以相同的色系各自設計,同時安置來自各個國家的文化代表物件。居民在公園遊憩之餘,更能找到屬於自身文化的認同。

黃金樺表示,台灣法規中那用於公共景觀的百分之一經費,倘若能妥善與城市既有的特色結合——包括前述的招牌、燈光、建築、外牆、開放空間、植栽等等,是能創造百分之兩百的回饋、甚至更多價值的。

例如植栽,其實有機會成為城市品牌。在台灣談到植栽,第一個讓人想到的大抵是綠覆率,但荷蘭阿姆斯特丹的史基浦機場,就於候機室用植栽與投影規劃出一個綠色空間,舒緩來回奔波而身心俱疲的旅客的心靈,成為當地的特色。

【評書青鳥】美好生活的色彩提案──增加城市特色,展現個人優雅
Photo Credit: 青鳥書店

「台灣常常能看到的綠鐵皮,老師覺得怎麼樣呢?」一位來賓提問。

黃金樺表示,問題不在素材本身,而是怎麼運用素材。懂設計的人顏色用得少,不懂設計的人就死命狂用、想營造一個豐富的視覺效果。他去年在緬甸看到許多台灣常用的建材,比如市集裡也使用浪板,但浪板的青蘋果綠卻很能呼應市集呈現的樣貌,並不覺得違和。

德禮耶藝術美學公司L’ATELIER DE RIE 創辦人劉理惠則要與來賓談談自己旅居法國多年的美學體驗:她初到法國、去學校上課時,全身上下都是名牌,妝化得要比平常更白。一到課堂,看到同學們都打扮得一派輕鬆、畫著淡妝;同學見到劉理惠,都以為她是教授,令她很震驚。「我在日本的時候,每個人都很注重品牌。但這樣的穿著風格在法國,反而會被指指點點說,像棵聖誕樹似的。」

法國人不愛品牌嗎?當然不是。但品牌並不是他們熱切追求的,相較之下,法國人更注重保有個人風格。在他們,所謂品味不需要太多名牌裝飾,對於品牌,他們自會深入暸解背後的歷史意義與傳承,與個人風格相輔相成,這也是何以他們不追求「流行」的緣故;也因此在妝容上不多琢磨,一抹豔紅,加之幾項經典小物,諸如帽子、圍巾,就構成了法國女人的浪漫風情。

有來賓問劉理惠,「我覺得法國女生給人優雅的感覺,日本女生則是文雅的氣質。那麼台灣女生怎麼製造屬於自己優雅的表現呢?」

「其實在座的每個人都非常優雅,而且每個人特色都不一樣。」劉理惠說,「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如何讓自己更有魅力,首先要瞭解自己:我的喜好是什麼?興趣是什麼?瞭解自己的身體,有自信,優雅就會顯現。優雅是可以培養的,在生活中實踐,生活的細節就會體現出自在的優雅。「還有一個是我在法國學到的,多拓展自己的興趣,不要侷限住自己。」

讓美感走入我們的日常,與生活聯繫,在公眾空間締造藝術價值,也能讓我們展現自己的優雅光芒。

涂東寧

愛貓和劇場。正在學習質疑,學習思辯,學習如何成為一個人。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人生何處不顏色:

  1. 紅唇、假髮、眼妝──這些時尚元素早在兩千年前就有了?
  2. 【評書青鳥】不想定義,只想呈現──《台味誌》的主題、顏色與台灣味
  3. 【評書青鳥】那些透過色彩對你低語的電影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