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評書青鳥】新古典主義的創新:余光中
側記/Mitty Wu
有感於冷戰年代的詩人們洛夫、余光中、周夢蝶、商禽等人相繼去世,一個美好的時代似乎就要過去,當下也是一個回首與前瞻的時刻。
台灣現代詩從前衛到成熟,誠如楊牧所說,五四以來,詩人雖然接受白話文爲媒介,但許多一流的新詩人不但接納傳統文言的句法和韻味,甚至還能自然地轉化傳統文言的修辭規式。他強調:「今天在台灣的新詩人當中,語言駕馭最稱職可觀的,往往便是能以白話語體文爲基礎,鍛鍊文言的格調肌理,復廣采外語神髓加以綜合融會,以應現代題材表現之需的詩人 。」顯然,台灣當代詩人掌握傳統,轉化古典詩型面向現代的努力,蔚然成風,舉凡余光中的三聯句、楊牧的戲劇獨白體、洛夫詩中的禪意、羅智成與古典人物的互文,均卓然有成。
青鳥書店邀請須文蔚教授規劃一系列詩講座,以「讀懂欲言又止的時代:台灣現代詩與傳統的聯繫」為題目,邀請兼具詩人與學者身份的羅智成、唐捐、徐國能、林餘佐、廖宏霖,分享閱讀與創作的奧義。
一顆露珠就滿足了自己
也滿足了一葉小草
而且感覺:輪迴是何等遼闊
而生命何等渺小
——節錄自〈露珠〉Emily dickinson,余光中譯
徐國能很小的時候讀到這首詩,他說生命裡有許多無窮的際遇,不斷相遇、不斷分離成為輪迴。在這樣的過程中生命顯得多麼渺小。
後來他拜讀余光中翻譯的另一首詩,來自美國詩人史蒂文森〈瓶的軼事〉,在詩裡脈絡清晰,意旨明確。但過去閱讀的當下他是似懂非懂的,看過余光中的解析才恍然大悟。為此徐國能體會到,文學和藝術有時候不一定馬上得懂,當它觸動內心產生感受與想像,那便是一個沒有座標的世界,無邊無際,在未來的某天回頭望望,就會理解那藏在詩中的一切。
徐國能長大後,回頭思考這件事,他覺得余光中也是如此。當凌亂的生命找不到對文學的可能性時,透過余光中的作品去閱讀,透過他的分析去感受、去明白詩所指的方向,便能理解許多哲理,成為徐國能對文學嚮往的重要原因。
「余光中給我們這代人的影響,是他打開了我們的眼界。」徐國能說。
是余光中透過五感的意象與聲韻,去開啟我們的文學知識,是他透過作品與評論使讀者理解,彌補我們的缺乏。讓創作者能擁有評斷自己作品的憑依。
他想成為向余光中那樣的創作者,透過書寫將的歡笑與眼淚,一字一句雕刻成花。
生命重要的年歲
余光中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創立藍星詩社。翻譯梵谷傳,從梵谷追求藝術的狂熱精神中得到無比的勇氣與鼓勵。而後取得美國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
1961發表〈天狼星〉長詩,那時洛夫對這首詩提出質疑,這樣的筆戰在當時轟動文壇。洛夫認為余光中的現代化不夠,講述的依然太過明確清晰。
1964年重要的著作《蓮的聯想》出版,在當時是非常有實驗性的作品。五四運動大家都用白話文寫詩,新思潮的知識份子都想從西方取經,包含現代主義影響下的現代詩。詩慢慢成為現代化的道路,不再表達明確的意思,而是讓幽微的氛圍蔓延。
於是在那年代《蓮的聯想》顯得特別,它的出現闡述我們不應該把詩的現代化與跟傳統完全決裂。表達虛無朦朧的同時,也應該更好的結合傳統民族文化,相輔相成創造新的局面。
1974年,46歲,《白玉苦瓜》的出版奠定余光中在文壇的地位。
余光中一生充滿改變與突破。他的思想從東方走向西方,最後回到故鄉。從橫的移植回到縱的繼承。他認為:「要寫詩,寫自己的詩,不是古人也不是外國人的詩,留給歷史而毫無愧色的詩,淨化自己民族的語言且增進自己民族敏感的詩,就沒那麼容易了。」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字與語言,使用自身民族的語言寫出的文學,往往最能表達一個國家的文化。余光中認為詩帶著一種使命,他想透過詩去證明我們的語言、我們的文化與歷史是偉大的,透過詩的流傳讓往後的人能窺探曾經這樣一個輝煌的時代。
已經進入中年,還如此迷信
迷信著美
對此蓮池,我欲下跪
想起愛情已死了很久
想起愛情
最初的煩惱,最後的玩具
想起西方,水仙也渴斃了
拜倫的墳上
為一隻死蟬,鴉在爭吵
戰爭不因為漢明威不在而停止
仍有人歡喜
在這種火光中寫日記
虛無成為流行的癌症
當黃昏來襲
許多靈魂便告別肉體
我卻拒絕遠行,我願在此
伴每一朵蓮
守小千世界,守住神秘
是以東方甚遠,東方甚近
心中有神
則蓮合為座,蓮疊如台
諾,葉何田田,蓮何翩翩
你可能想像
美在其中,神在其上
我在其側,我在其間,我是蜻蜓
風中有塵
有火藥味。需要拭淚,我的眼睛
——余光中,〈蓮的聯想〉
已經進入中年,還如此迷信
迷信著美
對此蓮池,我欲下跪
想起愛情已死了很久
想起愛情
最初的煩惱,最後的玩具
想起西方,水仙也渴斃了
拜倫的墳上
為一隻死蟬,鴉在爭吵
戰爭不因為漢明威不在而停止
仍有人歡喜
在這種火光中寫日記
虛無成為流行的癌症
當黃昏來襲
許多靈魂便告別肉體
我卻拒絕遠行,我願在此
伴每一朵蓮
守小千世界,守住神秘
是以東方甚遠,東方甚近
心中有神
則蓮合為座,蓮疊如台
諾,葉何田田,蓮何翩翩
你可能想像
美在其中,神在其上
我在其側,我在其間,我是蜻蜓
風中有塵
有火藥味。需要拭淚,我的眼睛
——余光中,〈蓮的聯想〉
〈蓮的聯想〉三連句形式典雅富有音律,余光中用大量新古典意象滲透到自己的詩歌脈絡中,新古典主義強調的是「規律」,人總在尋找著大自然的規律,進而回到我們的創作之中。把過去傳統的元素在詩裡賦予新的意義。
很多人說這是在走現代詩的回頭路,余光中反而覺得這樣不錯,他在蓮的聯想的後記裡,寫下自己的觀點。
「古典」和「現代」在本質上截然相反?事實上,有深厚「古典」背景的「現代」和受過「現代」洗禮 的「古典」一樣,往往加倍地繁富而且具有彈性。⋯⋯如果說,詩中出現了幾個古代的專有名詞或者慣用句法,就喪失了進入現代的資格,那就是太天真的二分法了。
早期受到現代主義薰陶,大家企圖用藝術、文學、建築去表達人的個體在社會中荒涼的處境。時鐘的發明讓時間出現切割擊,每天上學放學,被數字控制了時間,每個人都有個編號,無論是學號或身分證字號,現代主義就是在突現這種荒謬性,用充滿理性的角度思考,蘊含哲理探討。而新古典主義,從古典主義描寫的「情」說起,用古典的意象結合現代的手法呈現。
這就是〈蓮的聯想〉,寫的是愛情。把古代的意象放在現代的時空裡。表達在這虛無渺茫的時代裡,唯一能珍惜的就是愛情。是愛情引領他帶離痛苦陳悶的現實。
余光中不斷突破自我,挑戰那個時代盛行的詩風。在他的詩裡有他獨特的節奏感,透過朗誦都能一一聽見,他把當時興起的民歌嘗試融入詩裡,讓詩與歌結合相互輝映。
余光中讓距離大家很遙遠的現代詩,漸入流行音樂成為重要的素材,他不拘泥在狹隘的自我觀點中,他是具有創造性的詩人。
詩壇中的前輩一一離開,歲月如流,藝術為短暫的生命留下記憶和感動。年輕時讀過的詩,中老年時再讀都有不同的共鳴與燦爛,字字句句中蘊含每個不同階段的自己。
最後徐國能以葉慈的詩作為今晚的結尾:
我聽見老而又老的群叟
說:萬物皆變
一個接一個我們將溜走
他們的手如爪,他們的膝
扭曲之狀如千年的荊棘
在水邊
我聽見老而又老的群叟
說:凡美麗的終必漂走
如急湍
——葉慈〈水上的老叟〉,余光中譯
Mitty Wu
期許自己能拼湊微光,於是偶爾流浪,偶爾回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