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朱家安不要偷懶了】工作為什麼糟糕?
「人相信人就是該努力工作,這種想法為現代社會帶來大筆傷害。」
——羅素
這個社會鼓勵工作,很努力的工作。假設你甘願沒工作,如果鄰居知道了,可能會因此對你有各種不好的想像。假設你有工作,或正在爭取工作,有人會鼓勵你做各種白工來向合作單位或長官展示你的認真。
工作的矛盾
在二十一世紀,我們知道自動化和人工智慧的崛起會讓生產變多、人可以做的工作變少,面對這樣的未來,當思想家如哈拉瑞(Yuval Noah Harari)主張以全民基本收入(universal basic income)來維持社會運作,許多反對者的第一直覺反應是:這不好,因為這會造成人不需要工作也有飯吃。這種反應很奇怪,因為回顧歷史,文明和科技進展的重要動力,就是人希望自己可以在更省力省時的同時,得到更多東西。
如果具備高度智慧的外星人觀察人類,他們會明顯觀察到這個位於觀念和歷史進展之間的衝突:人類付出許多努力,好讓未來的人類可以輕鬆過活,但人類其實不允許彼此真的輕鬆過活。即便整個社會的生產已經超過人類維持生活品質之所需,只要你不工作,你就是米蟲,令人不齒。
工作的理由
如果人該工作,為什麼?常見說法大致可以分成兩種,一種來自外在:人從事工作是為了生產資源,人要有資源才能活,社會要有資源才能運行。另一種來自內在:人從事工作是為了活出美好的生活,懶散的生活是爛生活,不工作過一輩子,這輩子就白過了。
內在說法的問題在於,你憑什麼規定怎樣的生活對別人來說算是美好生活?首先,我們對於怎樣算是工作怎樣算是懶散,可能有不同看法。當工程師依循上司指派的不明智標的,執行對於人類社會和地球生態都沒有好處的開發計畫,這看起來像是在工作。反過來說,從事創作的藝術家,在不欣賞其創作的人眼裡,看起來可能就只是在遊手好閒而已。再來,就算一個人真的不事生產,他的存在對別人來說沒帶來什麼好處,若我要因此說他白白過了一生,好像也只是用我自己對人生的看法去評價他而已,我無法保證別人可以接受我的看法,也無法保證當別人照著執行,真可以過得更好。
支持人該工作的外在說法,主張工作是維持社會運作所必須。這主張是否成立,可以在經驗上一定程度推測,背後的影響因素,會涉及經濟學、社會學、心理學,和實際的資源分布、科技進展。
哲學家羅素(Bertrand Russell)觀察一戰時的英國,試圖推估在多數壯丁無法工作的情況下,社會能否繼續維持。他認為,給定當時的科學水準對生產的幫助,一般人在承平時期工作日的工作時間,其實可以減少到一天四小時。[1]
工作的現實
當然,就算人類只工作四小時,產生的物資也足夠社會繼續運作,也不代表你我真的就能拍拍屁股減少工作時間,因為,如同哲學家葛汀(Gary Gutting)提醒我們的,在資本主義社會裡,就算一些工作時間因為技術進步節省了下來,我們也會被迫用它去生產更多更好的東西,否則就會因為競爭力低落而有被市場淘汰的危險。技術進步增加了人的生產力,不過若你因為生產力變成兩倍,就天真地把工作時間減少一半,你的工作機會就會在自由市場底下被其他願意維持工作時間的人搶走。
社會把努力工作當作美德,資本主義底下的競爭讓努力工作成為人的唯一選擇。愛爾蘭的法學家丹納埃(John Danaher)主張,工作是現代社會當中「侵犯自由的支配」的一大來源。一般來說,政府不應該允許某人擁有權力幾乎任意地取消你的旅遊行程、讓你無法好好照顧臥病家人,甚至剝奪你的睡眠。但若這個人是你的雇主,政府會在這方面給他比較大的方便。當然,別人會說你不爽可以不要做,不過對社會多數成員來說,離開一家糟糕的公司後,也只有差不多糟糕的公司可以選。
如同前面提到的,科技的進展應該是為了讓人過得更輕鬆。然而丹納埃也指出,當人被迫工作,科技的進展會讓人的生活品質變差,而不是變好。通訊和監控的科技進展,讓外包、派遣這種不穩定的工作形式,可以取代越來越多的正職員工。科技進展也模糊了「工作時間」和「非工作時間」的界線,有可能你正在上班時間偷看這篇文章,而下班之後老闆會繼續在Line上面打擾你。這種模糊對工作者不利,因為你能專心經營自己生活、不被打擾的時間越來越破碎短少。
這種界線的模糊,不只在你得到工作之後才出現,事實上在你達到需要找工作的年紀之前的十年就已經出現了。就算你覺得國高中教的東西都沒趣又沒意義,你還是乖乖去上學和補習,為什麼?因為你和你家長都相信如果你在國高中搞砸了,就上不了好大學,拿不到好工作。人的自由時間被工作給瓜分,這種情況在人真的開始工作的十年前就開始了。
科技讓大部分工作變得更瑣碎,難以帶來充實和意義,古早時期的製鞋匠可以從做出鞋子這種創造行動得到成就感,這和現代鞋子工廠裡生產線上的工人完全不同。隨著科技進展,工作也讓人的自由時間變得破碎,難以發展自己喜歡的生活。你當然「可以」不工作,但是不工作的代價很大:即便科技進展讓物資生產過剩,資本主義也不情願把東西分給不工作的人,並且你會在社會上被當成懶惰的廢物。
資本主義、科技進展和社會對工作的正面看法,共同困住現代多數人。這種情況諷刺,因為這些東西發展出來,應該是為了讓人更容易活出自己想要的美好人生,而不是相反。
*感謝黃筠庭、言默和雞蛋糕為本文初稿提供的諮詢建議。
NOTE
- Bertrand Russell 1935 “In Praise of Idlen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