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住民語言課可以讓小孩變成會賺錢的好人?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新住民語言課可以讓小孩變成會賺錢的好人?

今年九月起,每個小學生都要從本土語文和七國新住民語文中選一種,每週上一節課。許多家長反彈,說英文都搞不定了,為什麼要把時間花在越南或菲律賓語上。

其實,就算必選語文課程不加入新住民語文,學生還是得在閩南語、客家話和原住民語間擇一,每週一節的本土╱新住民語文課,橫豎不會拿去上英文。在這篇文章裡,除了說明新住民語文課對道德的幫助,我也想主張,這些家長會反對新住民語文課進入必選,不只是因為他們搞錯制度,也是因為他們搞錯自己的孩子和台灣的下一代怎樣才會有競爭力。

先談八股的道德

首先,台灣人對東南亞其他國家人民的歧視至今依然存在。基於刻板印象,一些台灣人認為東南亞人懶惰、教育和經濟程度低,並因為「移工搶走台灣人的工作」而仇視他們,卻又反對同工同酬,從幾乎所有關於移工的網路新聞留言欄,都可以看出這些。

許多歧視來自陌生,了解對方的語言不會消弭歧視,但可以降低陌生。在這個意義上,新住民語言列入必選,是讓台灣人的下一代有機會學習彼此慣用的語言,對彼此更包容。新住民小孩感受學校對自己友善,也能增強信心,展現學習潛力,讓把自己的能力貢獻在班級和社會。

新住民語言列入必選的另一意義是象徵尊重:你是這個國家的一份子,你的語言目前在社會上不見得強勢,但在學校可以學得到。在台語、客語和原住民語的例子裡,這份尊重背後,也有轉型正義的精神。當然,國家能否為了顯示尊重,而去增加國民教育內容,這是可以討論的,不過新住民語並不是第一份彰顯尊重的語文教材。在國高中國文教材裡,我們為了保持對古代中國的尊重,甚至必須讓自己讀懂沒有現代人在用的文言文,而且還不像本土和新住民語文課有得選。

當然,如果我希望我的小孩在學校花的每一秒都能反映在未來收入上,那麼,在討論教育內容的時候,什麼尊重多元,在我聽起來可能都像髒話。然而接下來我想主張的恰好就是,尊重多元的能力,有可能是未來小孩成功的關鍵。

再來我們談賺錢

不管你喜不喜歡,台灣的地理位置、天然資源(的缺乏),都讓我們朝科技、服務和創意的產業邁進。這些需要團隊合作、發想創新和解決問題的工作,不但需要你有知識和操作性的專業,也需要你有人性關懷的素養。

最近美劇《生活大爆炸》(The Big Bang Theory)在Netflix上架,這部情境喜劇描述Leonard、Sheldon等幾個高智商物理宅宅的生活。在第一集裡,Leonard請新鄰居 Penny說說他自己:

Penny:我是射手座,這樣講會不會透露太多訊息?
Sheldon:這透露你共享了一個大眾文化的妄想,認為出生時太陽和星座的相對位置不知為何會影響你的個性。
Penny:你說我共享什麼?
Leonard:他是說,我們沒想到你是射手座的。

在這部戲裡,Sheldon的學術能力遠高於他的伙伴們,不過如果你不是要找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而是要找團隊成員或領導者,你很可能不會找他。當然Sheldon是非常極端的例子,不過不能否認的是,不管在台灣還是國外,業界都花費大量時間心力討論如何促進團隊合作效能,許多公司願意花錢讓員工上相關課程。這些被認為在這方面有進步空間的人,甚至不需要像Sheldon那樣展現強迫性人格障礙(Obsessive–compulsive personality disorder)。

目前產業姑且如此,在可見的未來,當人工智能侵蝕人力市場,有些人認為,人類勞動的最後疆土之一,可能會是那些涉及跟人溝通、說服人、照顧人的情緒有關的工作。財經作家安德斯(George Anders)在《人文學科的逆襲》裡說明人文科系被忽視的競爭力,其中一項就是對人和文化的理解能力,讓他們能在科技讓資料爆炸的時代做到別人做不到的事情:現代科技生活讓我們很容易得到大量關於人的資料,但這些資料可能代表些什麼,則需要人類學、社會學和心理學的判讀。

未來的人類工作,很可能需要人能同理和理解和自己很不一樣的人,任何語言都能增加我們理解其他人的機會,而學習社會上確實有人在用的弱勢語言,則讓人更容易同理和包容,察覺其他人的需要。這些都是多元文化社會裡整個同理、理解教育的一小部份。

要是你能理解和包容差異,並做出恰當應對,根據以上的推測,這種素養會增加你在可見未來成為好員工和好主管的機會。民族主義右派或許會說:「這難道不是因為我們被逼得要跟不屬於我們的人相處嗎?如果他們不在這,大家都不用這麼辛苦!」就算不談這種說法是否道德,在談賺錢的這一節,我們至少可以談這種說法是否明智。

在有辦法同理和溝通的前提下,我們有理由歡迎和自己差異很大的人加入團隊,因為這會增加團隊的創意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富比世》專欄作家Sian Beilock在這篇文章裡介紹了相關研究。當然,同理和溝通的訓練成本不能忽視,但團隊差異性帶來的好處也一樣。

最後,有些人可能會說:找工作是那麼久以後的事情,幹嘛小學生就要培養同理心?(不過同一群人很可能支持小學生就要讀英文甚至寫程式語言)我的答案是:去看一下那些關於移工的網路新聞底下的留言吧,同理心這種東西,很多人長大就長不出來了。

*感謝蔡如雅和簡伯宇給本文初稿的資訊意見。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語言的溝通與語言的認同:

  1. 沒有比較高尚的語言
  2. 我們屬於某一種民族,不僅基於語言和長相,更重要的大概是「文化」
  3. 捨棄貴族語言,但丁《神曲》讓當時百姓也能讀詩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