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工廠的戲裡戲外】劇場裡的行者──演員林子恆訪談(上)
Photo Credit: 故事工廠

【故事工廠的戲裡戲外】劇場裡的行者──演員林子恆訪談(上)

文/齊義維

故事工廠第十回作品《七十三變》,脫胎自台灣國寶級京劇演員朱陸豪老師的生命歷程,劇中的男主角「陸天好」,是一個年輕時以「美猴王」一戰成名的京劇演員,卻因為種種壓力,選擇放棄舞台,進入高壓的廣告公司,擔任手遊的宣傳企劃。此次劇團特邀有「劇場男神」封號的林子恆,擔綱演出「陸天好」一角。

林子恆這個名字,對關注劇場的朋友來說一點都不陌生,臺大戲劇系第一屆畢業生,英國艾賽特大學舞台實踐藝術碩士,以十多個年頭浸潤於臺灣劇場大小舞台上,角色樣貌音形變化多端迥異;他是2016年兩廳院廣場烈雨下的希臘酒神、是《枕頭人》裡心智年齡停留在童稚階段的哥哥、是《叛徒馬密》裡的回收場邊緣人夢夢、是《明晚,空中見》的田少青,也是《莎士比亞打麻將》裡對台灣社會觀察入微的莎翁。台上的他能量滿載,變幻自如,私底下的他卻溫柔寡言,不論是聊天或是訪問,總是字字真摯,花些時間細思問題,吐露的每一個字都充滿著力度與分寸,不虛擲浮誇,也不過度闡述。

劇場,那個迷人的所在

如果說齊天大聖變身用的是身上的毫毛;子恆變身用的是對人性的關懷,以及對自我的高要求磨練。

閒聊中問起林子恆,若此生無法再以演員身份行走,會想做些什麼?他沉思了一下「其實我有很多個答案,但最近很鍾愛的答案是,鐘錶師傅,或圖書館員吧!」他用一貫專注誠懇的眼神說。可能察覺我的疑惑,他隨即補充,「可能因為我的表演工作就是不斷跟人接觸說話或替角色說話,太多人類的話語出現在我的工作場域裡。」鐘錶師傅的工作需要高度技術性與專注力,與表演並無二致,然而創作出來的東西如此活躍,「即便與人的聲音比起來是那麼單一,卻很純粹。」

高度的專注力與全心的投入,這就是排練場夥伴眼中的林子恆,雖然已被後輩尊稱為老師,林子恆仍總是提早到排練場暖身,在排練空檔一個人在角落演練動作身段,亦或專注的關心場上其他夥伴的排戲狀況。「我很在意的是,當我投入到那件事情當中,身體或心理所感受到或享受到的究竟是什麼。也許是我的個性,從年輕的時候就很喜歡專注於某一件事情上,覺得彷彿可以用盡一輩子的力量鑽研它、探索它、研究它。」

林子恆對劇場的醉心著迷,在一齣又一齣風格萬千的劇場創作裡一表無遺,究竟,劇場能如此令他流連的魅力是什麼?

林子恆認為劇場迷人的部分,分為兩個層次,第一層來自「演員」職業的內在;當在排練與演出時,演員彷彿可以借用另一個人的身份,重新建構與自身不同的世界觀,架構起角色與周圍人事物的新式組合關係,他這樣描述這個過程:「順著排練的時間出去之後,不斷去探索叩問,反思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真的是如此嗎?彷彿陷入了一個黑洞,你可以一直在黑洞裡不斷地探索。」

第二個層次,是關於「共存」,劇場舞台上的表演者,與台下觀眾們在同一個時空裡呼吸,與在電影院裡看著螢幕上的故事不同,雖然觀賞電影的喜怒哀樂強烈依舊,「但只有劇場裡,觀眾跟表演者吸的是同一口氣,聽到的是同一個空間裡面的聲音。反映的是同一個空間裡面的,不管是來自台上情節的刺激,或是觀眾席蹦出來的某一些反應,我們大家都在吸納這一切事情,最後走出了整個表演的全部。這一件事情是其他的媒體沒有辦法取代的,可能就是這樣的東西,一直會讓我著迷。」

踏上表演者之路

出於什麼樣的契機,讓這個專心致志,善於精練時間,帶著修行者性格的人,踏上「表演者」這條路?談及此,一向穩重的林子恆竟然調皮地笑了出來「我幾乎是在國中就知道自己對表演是有興趣的,也因此上了高中就義無反顧地加入話劇社⋯⋯那時我課業擺第二,話劇社擺第一。」林子恆的眼神裡帶著一點青春叛逆的味道。

【故事工廠的戲裡戲外】劇場裡的行者──演員林子恆訪談(上)

準備大學考試時,把首要志願設定在獨立招生的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北藝大)的他,因為家人的堅決反對,只得放棄報考,認命地跟其他同學一起參加聯考。可能是誠心感動天,面對聯考茫然提不起勁、人生悵然若失的林子恆,在大學簡章裡,發現了臺大戲劇系第一屆招生的訊息。「念書又有目的了,而且完全是聯考招生。有一股『我可以拚』的感覺。」

考出好成績的林子恆,父母當然希望能夠填個令人安心的科系,但林子恆堅持要把臺大戲劇填在第一志願。因此與意願同等強烈的父母,起了抗爭。雖然後來抗爭奏效,但這次的事件讓他清楚意識,原來希望能掌握生命走向的意念如此堅定,堅定地與父母對身為長子、家族長孫的林子恆的期待如出一轍。「整整四年的求學過程,我母親對於孩子的擔憂,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即便是我出國唸書回來,繼續從事這個行業,也做出些成績後,我明白來自父母的擔憂是未曾少過的。」

內在的「五指山」

戲並不如人生,與《七十三》變的劇情相反,劇中「陸天好」的父母為求孩子穩定安飽,將一雙兒女安排進劇校學戲;現實中的林子恆雖然是自願成為戲劇系的學生,卻背負著親戚朋友對於這個孩子未來的種種不安「天好在劇校中咬牙撐過去,就怕別人看不起、怕給父母丟臉,我發現自己潛意識裡面也有這個過程,即便念戲劇是我主動去選擇的⋯⋯我內心還是有非常深的慾望,渴望得到父母的稱許讚許,讓他們覺得,孩子有在這一條路上做得好。」希望獲得家人的認同,是許多藝術領域的創作者共同的想望。

由於父親是台商,忙於工作,在求學期間,父親唯一在台下欣賞過林子恆正式的演出就是大學畢業公演,而當林子恆自英國返台,逐步在表演道路上邁出穩健步伐時,從三十一歲開始逐漸交出代表作品時,父親卻在那年因病離世,在台下觀賞演出的大多是母親。「我可以明白我媽看完我演出之後的反應,但我很難想像父親看待我陸陸續續這幾年的演出,是說『不錯、喜歡!』,或是像以前一樣淡淡的說『小孩子喜歡就好了』。我做的事情究竟在我父親的心裡面它的價值是如何,這件事情我想我可能永遠都不知道。」

但父母並不是林子恆唯一的「五指山」。曾在高中受外公外婆照顧三年,又是大家族裡年紀最大的孩子,親戚關心的目光與期待仍舊潛藏在日常的每一刻「這件事仍然在我的血液裡面,依然影響著我在判斷、我做的每一件事情、或工作上所呈現出來的成績,有沒有符合這樣的期許,這很可能是我一輩子都沒有辦法擺脫掉的東西。」

【故事工廠的戲裡戲外】劇場裡的行者──演員林子恆訪談(上)

有一回林子恆好不容易邀請親戚們去看台南人劇團的《K24》,他在裡面飾演劇中重要的大反派角色,劇情的緊湊與幽默笑料讓親戚們非常喜愛,但長輩們事後仍忍不住擔心「子恆為什麼要演一個壞人啊?」或許在一般大眾的眼光裡,能夠演一個正氣凜然,陽光帥氣的主角,才是職業上的成功曝光,但對林子恆來說,身為表演者,並不需要侑限於激勵人心的正面形象,人具有豐富多元的樣貌,將各式的生活呈現在觀眾面前,正是表演或劇場有趣的地方。

臺北城市舞台:
09/06(五) 19:30
09/07(六) 14:30|19:30
09/08(日) 14:30(錄影場)
新竹縣政府文化局演藝廳:10/12(六) 19:30
嘉義縣表演藝術中心演藝廳:10/26 (六) 19:30
高雄衛武營戲劇院:11/30(六) 19:30
臺中國家歌劇院大劇院:12/14(六) 19:30
臺南文化中心演藝廳:12/28(六) 19:30
購票去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親子關係是永遠相互收纏的人生:

  1. 親子關係,或許總需要用長長的一生去妥協
  2. 教養小孩,一定要有人扮黑臉或白臉?
  3. 「童年無法重來」,當代父母集體承受的教養焦慮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