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經喚術士》經典譯本上架,想像讓我們在時間旅行裡穿梭自如
Photo Credit: Unsplash

《神經喚術士》作者吉布森:所有文化改變,都由科技驅動

編譯/愛麗絲

美國科幻小說家威廉・吉布森從七零年代末開始,便以文化中各式蛛絲馬跡,描繪對未來的想像,且在許多方面是正確的,特別是對網際網路的想像、以及它如何滲透到社會的最低階層。

《神經喚術士》精準預言,建構「賽博空間」

在《神經喚術士》中,吉布森建構了「賽博空間」(Cyberpunk)的概念,意指由數百萬台相連電腦所形成的「共識幻覺」,而這是可能被駭客侵入的,在當時看來尚無法體驗的概念,如今看來卻十分熟悉。加拿大小說家、部落客科利・多克托羅描述《神經喚術士》是在1980 年代生動的寓言,讓我們在那個年代,初識全球化下貧富差距的懸殊、科技的反噬。

《神經喚術士》出版後,贏得科幻界「三大榮耀」:星雲獎、菲利普・K・迪克紀念獎與雨果獎,也是第一部有此成就的作品,銷售超過六百萬本,建構出「賽博龐克」,這個產生在高端技術與低端社會背景下產生的概念。在預測未來時,吉布森幫助我們形塑對互聯網的想像,其他小說家或許受到文學評論家的高度重視,但少有作家能對社會具有如此高度且廣泛的影響力。現金社交網路的連結、線上遊戲或者駭客醜聞,都讓我們更接近《神經喚術士》1984年出版時,對書中世界的想像描繪。

儘管當時的描繪或許並不完美,一如吉布森開玩笑所說:「在那個世界裡沒有手機,年輕的讀者們,應該會將手機視為情節推進的關鍵因素。」但如今我們的世界,仍具備許多吉布森所預言的特性,也足以使他獲得先知的封號。

過去、未來、現在,科幻作品讓我們在文字想像裡時間旅行

當世界逐漸趕上吉布森的想像,這位年屆七十一歲的作家,將目光轉往當下。2003年的作品《模式識別》,是吉布森第一部以當代為背景的小說,也是他第一部提及911事件的文學作品,如果說《神經喚術士》是以高倍望遠鏡觀察未來,《模式識別》的視角則是緊貼著鏡面切入。該書部分場景設定於倫敦卡姆登鎮,主角是一位行銷顧問,他對品牌及商標的敏感,讓許多渴望與眾不同、降低商業氣息的公司視他為珍寶。儘管該書已出版超過十年,如今重讀,仍然比許多在那之後的作品描寫得更加精準。

而即將於2020年出版的《Agency》(暫無譯名),建立在想像世界中,在書中希拉蕊・柯林頓贏得選舉、英國並未脫歐。「但這不是自由主義者的天堂。」吉布森警告道,「在這個世界中,與現實相反的結果反而顯得荒謬。」這本書試圖表明,另一個現實比我們現下擁有的世界更好的想像,是不正確的。當我們在描繪未來時,這樣的描述更清楚揭示了可能有缺陷的想像。

我們在作家的想像中領航未來,也在文字中的時間軸裡穿梭自如。吉布森在今年五月份的紐約國際動漫博覽會中,與暢銷小說家萊夫.葛羅斯曼進行對談,提及對小說中時間旅行的看法,「我認為那應該是時間的分裂,進而創造了其他的時間軸,在上一本2014年出版作品《邊緣世界》中,我將時間分裂稱為「存根」,視為過去某主要時間軸的分支,在某人改變未來、或改變過去時立即發生變化。」

吉布森曾多次寫下他的信念:所有文化改變都由科技驅動,隨著科技飛速發展,作者更有責任核實它的成效。若今日撰寫一部小說,很難想像不將電腦無遠弗屆的影響力列入故事中。從吉布森的文字中,我們得以在過去一窺現代的樣貌,也能夠預想和現在截然不同的現實下,究竟還有哪些可能,每一場時間旅行,都將因為字裡行間構築的想像變得唾手可得。

資料來源:

  1. William Gibson: the man who saw tomorrow
  2. William Gibson Unplugged: The NYCC ’19 Panel

延伸閱讀:

  1. 現在每個社群網站、線上遊戲,都把世界朝他三十年前就想像出來的模樣推去
  2. 這些書永遠改變了我們對世界的想像──最強科幻小說書單出爐!
  3. 從上古魔神到太空探險:一次搞懂三大科幻/奇幻文學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