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幻推理連連看
文/臥斧
※原刊於【Medium】,經作者同意轉載
久未休假,前陣子硬排一週到京都放空。
從前遠行之前總得花點時間想要帶什麼書:讀到一半的那本要不要帶著繼續讀、旅程當中可能會想讀什麼──為了減少行李重量、分配箱內空間,這可是相當需要仔細考慮的議題。
不過現在有電子書,這議題也就不成議題;有趣的是,回頭想想,除了一本推理小說之外,在京都白天一直看神社古寺和城堡之後,晚上從電子書櫃裡選出來讀的,全是科幻小說。
首先讀完的應該是喬治.馬汀(George R. R. Martin)的《暗夜飛行者》(Nightflyers)。
《暗夜飛行者》是中短篇小說集,收錄六個故事,有的發生在異星,有的發生在太空。多年前最早讀過的馬汀科幻中篇是《Sandkings》,箇中最明顯的科幻設定其實只有主角養的奇怪生物,其他部分相當日常,但這個故事讓俺確定馬汀是個善用類型設定與架構去講述某個巨大主題的創作者,他沒有輕忽由類型設定發展出來的閱讀趣味,但想藉故事傳達的不止如此。
類似的野心在《暗夜飛行者》的六個故事裡都會讀到,同名中篇讓俺想到電影《撕裂地平線》(Event Horizon)的設定,不過馬汀用的手法截然不同;名作〈萊安娜之歌〉(A Song for Lya)講述兩個心靈感應者受託到異星調查的經過,討論了個體之間的獨立與相互理解、黑暗、宗教以及生死──馬汀的處理方式巧妙,不過讀的時候俺總好奇:如果是勒瑰恩(Ursula Le Guin)來寫這個題材,讀起來會是什麼感覺?
接下來讀的是海萊因(Robert A. Heinlein)的《夏之門》(The Door into Summer)。這書俺多年前讀過舊版,原來沒打算馬上重讀;不過想起當時對這書的閱讀印象相當輕鬆,或許適合接在馬汀的作品之後調整一下口味。
《夏之門》這個帶著一點喜劇色彩的故事裡,雖然沒有已完成、可以準確進行時間旅行的「時光機」,但主角用了幾種方式在故事裡進行了三次時間旅行。俺讀過的海萊因作品當中,沒看過他使用「平行宇宙」之類的概念去迴避時間悖論,而是用非常巧妙的安排相嵌扣接時間旅行會產生的宿命迴圈;1959年發表的孤寂荒蕪短篇《 — All You Zombies — 》如此,1957年明亮歡快的《夏之門》也是如此。
雖說讀來氛圍明亮歡快,但觸發《夏之門》故事的關鍵事件其實是背叛──阿宅工程師主角與朋友合力創業、製作了可以幫忙做家事的機器人,廣獲好評後公司開始站穩腳步,卻在此時遭到未婚妻和朋友聯合背叛。心裡很不爽的阿宅主角無法反擊,但想到一種頗阿Q的報復手段,豈知還沒完全實踐,就橫生枝節。
重讀這個故事時,發現一個海萊因的趣味設計:故事裡有兩個稱得上與「時間旅行」有關的發明,但一個尚未完成就因故停止,另一個雖然已經進入商用階段,但看起來並沒有讓人類社會因而產生多大變化,那幾家提供此類服務公司似乎也沒特別了不起,像是極力拉客的保險仲介。而主角的發明聚焦在協助大眾解決日常問題,因而大受歡迎;其實會緩慢但確實改變人類生活樣貌的科技,大多屬於此類。
於是想起出國前不久剛讀完的《神經喚術士》(Neuromancer)和《邊緣世界》(The Peripheral)。
《神經喚術士》和《邊緣世界》都是威廉.吉布森(William Gibson)的作品,前者是他1984年發表的第一本長篇,後者是他2014年發表的最新長篇(他的下一本長篇預計在2020年出版)。
俺在許多年前讀過《神經喚術士》的早期譯本,彼時書名譯為《神經漫遊者》,讀得頗為混亂,故事主線不難懂,但吉布森的描述方式很難懂。重譯之後的舊版《神經喚術士》稍好一些,不過還是令人頭痛;今年出版的新版更順暢,不過俺想新讀者要進入可能還是要費點工夫。
難懂的原因之一在吉布森架構的近代未來中有許多自創名詞,書中角色使用得很日常,但一開始讀的時候會一頭霧水,得從情節裡的零碎資訊把這些名詞究竟所指為何慢慢拼湊出來;原因之二是吉布森使用了快速、片段跳接的方式,描述主角在現實與虛擬世界當中進出的狀態,讀者一不小心,就容易搞不清楚自己身在何方。
奇妙的是,雙線進行、事件更大、字數更多、甚至也牽扯到時間「旅行」的《邊緣世界》,相較之下好讀很多。這回吉布森講的不再是虛擬與現實之間的相互影響(某方面來說,他甚至顛覆了這個在故事伊始看起來好像會有的設計),同時也改變了敘事手法。或許,對於成天透過手機無意識進行無數次上傳下載動作的現代讀者而言,《神經喚術士》裡需要著力描寫的古怪未來,有一部分已經成了每日生活的常態。
俺在京都重讀了這兩本書的部分章節,或許因為如此,所以複習之後想讀本推理小說──《神經喚術士》和《邊緣世界》的故事都與案件有關,《神經喚術士》的情節架構與角色設計更明顯帶著冷硬派(Hard-boiled)推理小說的氛圍。
不過俺選的不是傳統的冷硬派推理,而是約翰.哈威(John Harvey)的《寂寞芳心》(Lonely Hearts),這是「芮尼克探案」(Charlie Resnick series)系列作品的第一本。俺讀過哈威其他系列的作品,相當喜歡,早年也讀過「芮尼克探案」系列的其中兩本,不過那是系列的第四和第五本書,主角芮尼克(Charlie Resnick)探長及其他警員的個性已經很固定,彼時也不大習慣這系列的敘事方式,讀起來有點「從長壽影集的一半開始看」的尷尬。
這回從系列第一本開始讀,那種尷尬感就消失了。《寂寞芳心》的主角是芮尼克探長,有個主要追查的案件,也有警局裡其他員警負責的、或芮尼克手上正在辦的案件。案件大多不算複雜,只是警察辦案不像神探,蒐集證據、詢問相關人士、整理線索、偵訊可疑嫌犯等等,全都是耗時費力的辛苦活兒。《寂寞芳心》的好看在於這些細瑣日常塑造了立體的角色,尤其是主角芮尼克;讀完這本書,俺可以明白這個養了四隻以爵士樂手命名的貓、中年失婚、體重接近過重邊緣的男子,為何可以獲得讀者喜愛,從1989年到2013年一共出了十四本系列作品。
《寂寞芳心》在旅途最後讀完,接著想起,原來想讀但因為先選《夏之門》而暫且放下的,是另一本科幻小說《碳變》(Altered Carbon)。
點選電子書,進入情節;然後,俺發現這些或受託或隨機的閱讀選擇,隱隱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