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陽一直推】這不是找「威利在哪裡」的遊戲,而是深刻地探問「誰是被害者」
活著的時候沒人在乎你是誰,
但你死之後大家就有興趣了。
──《誰是被害者》
五一連假前,改編自天地無限長篇小說《第四名被害者》的八集電視劇《誰是被害者》,在全球Netflix同步全集數上線。片長480分鐘的故事在防疫期間正好滿足許多忍在家裡看劇殺時間的收視戶,網路上或讚美或批評的留言討論短時間內長出好大一串,相關新聞、媒體評論的文章與音視頻遍地開花。嗯啊~在如此眾聲喧嘩的熱鬧氣氛中,個人秉持向來不爆雷不跟風的原則,單純從富含推理且帶推坑的角度,來跟各位談談「被害者」。
有這麼一說:「推理小說的特殊之處,在於故事是從一個未知的人物死掉之後,經由挖掘他/她的過去而展開。」嚴格來看,並非所有的推理作品都走這個套路,也不是描寫這類角色的故事都屬推理類型,但大體上我們可表贊同,就像是死亡謀殺想來與犯罪推理具高度相關性;那麼同理,若說推理小說情節多是由「被害者」所推動,我想大家應能點頭同意。
推理小說之父愛倫坡的〈莫爾格街凶殺案〉裡,那對慘死的母女正是典型的受害者,是誰使出如此暴力凶殘的手法殺人?還能從準密室的環境中順利逃脫?死者的身家在這個故事裡毫無重量,彷彿棋盤上供人移動的棋子,對弈雙方是偵探與凶手(也可視為讀者與作者),我們只想知道「whodunit」(是誰幹的),壓根沒人想問被害者是誰。
到了謀殺天后阿嘉莎.克莉絲蒂筆下,遊戲化的氛圍到達一個高度,在她的長篇小說《ABC謀殺案》裡,被害者甚至連棋子還不如,像是從黃頁電話簿(現在還有這種東西嗎?)上隨意地勾選:第一位死者是住在安多弗(Andover)姓阿雪爾(Ascher)的男子,第二位是被自己的皮帶勒死於貝斯希爾(Bexhill)海濱的巴納德(Bernnard),接下來該是字首C的地區會死一個姓氏C開頭的某人吧⋯⋯
是的,推理史上就是有那麼冷血殺人不眨眼的年代,小說家喜孜孜地毒殺、槍殺、勒斃、吊死那些沒人記得姓甚名誰的亡者,只為凸顯那個聰穎過人的名偵探用邏輯理性的大腦逮住如大考出題委員般的犯人──這些凶手往往還稱不上「惡」,更像是無處宣洩其智慧精力的遊戲設計者。然而,開始讓讀者叩問、作者撰寫、偵探或調查人員追索被害人的故事,約莫是警察程序與犯罪懸疑等子類型取得推理文壇主流位置之後的事了(拿我們的鄰國日本來說,就是1960年代社會派崛起後)。
「你是誰?做了什麼引來殺身之禍?誰關心你是死是活?」連珠炮般提出問題的,可能是警察、法醫、鑑識人員、私家偵探這些沒有任何感情牽絆的第三者,因為自己的工作所需而介入死者的生活圈,並且重建這個不能再為自己開口說話的人的過去。此後,「謎團」的核心不再單純是詭計,關乎人情世故的比例越來越高,祕密與謊言橫亙在調查道路上,每一條線索都有可能連結到真相或是又通往斷點死巷,一再重返的現場不只是那血腥味不散的陰暗案發地,還包括那具或那些屍體體溫尚存、意識清明的時刻。
我們或許會因此悼念感嘆,或先鄙夷後愧疚地從批判轉同情,但推理小說讀者確實逐漸轉移聚焦,重新認識「被害者」這個角色身分不僅僅是作為啟動故事的單鍵開關、藏在茫茫人海等著被找到的威利男孩而已。接著將更進一步發現,被害者不盡然是那些喪失生命、無法自我陳述的靜默者,還可能是忍受極大痛苦努力活下來的、轉念成為加害一方的、看似旁觀進行偵察辦案的其他人,以及,這些被害者是不是想透過「被害」而去吶喊宣洩些什麼?
哎哎,再說下去就要爆雷啦~不行不行,想知道更多關於「被害者」切入點的犯罪推理故事,就一定要仔細看《誰是被害者》喔!
冬陽一直推,咱們邊期待疫情早日度過邊繼續推落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