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iting:上山頭,拚書影】不只疑心會生暗鬼,某些書頁也會
Photo Credit: Netflix

【Waiting:上山頭,拚書影】不只疑心會生暗鬼,某些書頁也會

有好幾部以鬼屋作為主題的經典之作,都有一項微妙特質,也就是讓人看到最後,竟然無法確定是那房子鬧鬼,或一切只是人心作祟。

舉例來說,像是莎拉.華特絲(Sarah Waters)的《小陌生人》(The Little Stranger)、前陣子改編為Netflix影集《鬼莊園》(The Haunting of Bly Manor),由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撰寫的經典名作《豪門幽魂》(The Turn of the Screw),以及在小說中雖然明確有鬼,但到了同樣經典的改編電影裡,卻變得叫人難以確定的史蒂芬.金(Stephen King)名著《鬼店》(The Shining)等作品,均是這樣的鬼屋故事。

至於深獲史蒂芬.金推崇,曾入圍美國國家圖書獎決選,被視為20世紀最傑出的恐怖小說之一,由雪莉.傑克森(Shirley Jackson)撰寫的《鬼入侵》(The Haunting of Hill House),也同樣會給讀者這樣複雜的感受。

《鬼入侵》的故事,描述一名研究靈異現象的博士,帶領三名招募來的實驗助理住進一棟以鬧鬼傳聞著稱的大宅,希望能藉此證明超自然力量的存在。他們在入住後遭遇了各種怪事,除了總是會自己關上的門、來源不明的吵鬧聲響之外,到了深夜時分,還會有某種不知名的東西在屋內四處遊走,試圖打開他們的房門。隨著情況益發詭異,其中一名叫做伊蓮娜的助理,竟然還開始覺得這棟鬼屋就是她人生的歸屬,使她越來越擔憂離開這裡的那日到來⋯⋯

如果你曾讀過傑克森的短篇集《樂透》(The Lottery and Other Stories),便會知道她有多擅長把話給講在那些並未真正說出口的地方,讓你透過她巧妙營造的氛圍,感受到隱藏於字裡行間的不安神經,進而在不知不覺中,便以想像力補足了那些空白之處,進而使那股驚悚寒意更加透骨。

但在《鬼入侵》裡,她的做法則與那些俐落的短篇不太相同,花費了大量篇幅描述主角伊蓮娜的內心思維。不過,由於伊蓮娜是個內心小劇場滿載的角色,因此在閱讀過程中,有時也不免會讓讀者感到疲乏,就連節奏方面,也於如今看來較為緩慢,往往在恐怖情節就快真正爆發的時刻停下腳步,使我們因此較難體會角色們的恐懼,以及他們在許多情境下的反應。

然而,在故事進入到後段,讀者開始習慣伊蓮娜的思考方式後,這則故事的驚人力道才跟著真正發揮出來,讓我們察覺這本1959年發表的哥德式恐怖小說,其實大可被視為一則描述「哥德之死」的故事,藉由具有典型哥德小說主角特質的伊蓮娜,展現出某些女性長年受困於家庭生活及傳統觀點的壓抑人生,讓她因此瘋狂渴求更多采多姿的生活,導致最後就連鬧鬼的大宅,都成為了她一心嚮往的場所。

這樣的閱讀感受,也使《鬼入侵》因此更顯出人心的幽微之處,讓你讀到最後才忽地驚覺,究竟前面描述的恐怖事件是否真為靈異現象?會不會這棟陰森大宅未必有鬼,一切只是相關人等的內心魔障?更有甚者的是,傑克森是否在不知不覺中,使我們完全被伊蓮娜的觀點影響,就此以她的角度看待整起事件及其他角色的樣貌,同時還毫不自知?

也由於《鬼入侵》的出色表現,使好萊塢不僅一次將其改編為影視作品。就現在而言,大多數觀眾最熟悉的應該是NETFLIX於2018年推出的同名影集版本。只是,這部廣受好評的影集,其實只保留了原著中的部分人名與大宅名稱,至於劇情則另起爐灶,使其成為了一則陰暗的家庭寓言,因此好看歸好看,但就本質來說,則可以完全視為另一個不同故事。

如果把時間往前推,那麼1996年時,史蒂芬.金曾向史蒂芬.史匹柏(Steven Spielberg)提出了一部名為《紅色玫瑰》(Rose Red)的劇本構想。據金表示,這是一部可以看成《鬼入侵》1963年電影版《邪屋》(The Haunting)的重製之作。但可惜的是,他與史匹柏對於這則故事的方向有所歧異,史匹柏希望這部電影能添加更多刺激的動作場面,而金則希望能集中在恐怖氛圍上頭,最終使這個合作計畫就此取消,兩人則分頭進行屬於自己的版本。

於是,史匹柏找來以《捍衛戰警》(Speed)聞名的導演揚.狄邦(Jan de Bont),直接拍了一部新版的《鬼入侵》(The Haunting)。只是這部於1999年上映的電影,雖然有著與小說相同的基礎設定,但在故事發展上也與原著相距甚遠,最終既不刺激也不恐怖,幾乎只剩特效值得一看,是以落得了一個評價及票房雙雙慘敗的下場。

至於金這邊,則是同樣沿用了《邪屋》的科學家研究靈異現象的故事設定,同時再從美國的知名鬼屋景點「溫徹斯特神秘屋」(Winchester Mystery House)擷取靈感,打造出一棟建築構造會不斷自動改變的鬼屋,於2002年推出了一共三集的迷你影集《紅色玫瑰》,最終獲得了比史匹柏那邊的《鬼入侵》好上一些,但離出色卻也仍有一段距離的普通評價。

因此綜觀各部改編作品,要說真正成功的,也還是只有勞勃.懷斯(Robert Wise)執導的《邪屋》一片。這部電影採用了大量的內心旁白,藉此交代伊蓮娜的各種想法,使本片因此在氣氛上頗為接近原著,並透過當時仍較少見的一些拍攝技術與特效,帶來了令人印象深刻的成果,最後使《邪屋》就這麼成為了時常出現在各大恐怖片榜單中的經典之作。

有趣的是,《邪屋》的編劇納爾遜.吉汀(Nelson Gidding)在拆解原著的過程中,逐漸覺得整本書的事件可能全是伊蓮娜的瘋狂妄想。但在他與懷斯一同前往拜訪傑克森,並提出這樣的想法時,卻被傑克森告知,雖然這是個相當有趣的點子,但對她自己來說,《鬼入侵》則絕對是一部與超自然現象有關的小說,最後使吉汀縱使保留了一些精神錯亂的元素,卻也在結局部分改寫了原著情節,使其具有更明顯的超自然色彩。

但無論作者自己如何看待這則故事,《鬼入侵》都還是一部讓人難以分辨究竟有鬼與否的鬼屋小說。在故事的恐怖外表下,內在正如傑克森作品的一貫銳利特質,描繪出一道壓抑於人心之中的無聲尖叫。甚至當我們留意到傑克森那不算順遂的婚姻生活之際,也確實會不禁聯想到《鬼入侵》裡的部分描述,就連故事截然不同的影集版,裡頭作為故事核心的母親一角,在一些地方也正如傑克森本人一樣,除了身為四個孩子的母親以外,更一度深受焦慮與藥物成癮所苦。

於是,當我們此刻讀起這本1959年的小說,會發現《鬼入侵》除了成功展現創作當年的時代感以外,最最驚人的地方在於,一旦我們進一步地去思索故事的細節,便會發現伊蓮娜的人生經歷,就算到了六十年後的現今,卻也依舊比比皆是。

會生暗鬼的不只是疑心,一部像《鬼入侵》這樣的出色小說,其字裡行間也同樣足以滋生暗鬼,就這麼順隨著你閱讀的視線,就此入侵到你的腦海之中。

※專欄內容為作家個人創作,不代表本站立場

延伸閱讀:

  1. 【WAITING:上山頭,拚書影】在我們身處的時代,陰鬱的哥德大宅,已不再只是棟房子
  2. 以各大書評與閱讀網站綜合評選、有始以來最恐怖的小說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