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電影即日常,而我們隨共鳴翩然起舞——專訪《光影華爾滋》作者 Kristin
文/愛麗絲
「我是會打網球啦,但完全沒有舞蹈跟歌唱細胞,」談及臉書粉絲專頁名稱「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時,Kristin 笑稱,「沒有,我從來沒跳過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Out of nowhere, out of my blues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About this lovely one night stand——〈A Waltz for a Night〉
茱莉.蝶兒(Julie Delpy)坐在床沿刷吉他和弦,以溫柔嗓音唱著歌曲〈A Waltz for a Night〉。這是《愛在日落巴黎時》的動人一幕,也是 Kristin 的繆思來源。「其實專頁一開始我只有放英文名稱,但每次都很難口頭簡單、快速向他人介紹,才考慮取一個中文名稱,」Kristin 笑說,起初考慮過「一夜華爾滋」,「但似乎用『頁』更有和書、文字結合的感覺。」
字斟句酌,Kristin 對文字的敏銳及細膩,在作品《光影華爾滋》上可見一斑。「我們不想便宜行事,直接將專頁名稱套用為書名。」眾多選擇中出線的《光影華爾滋》,透過光影與書籍主軸——電影連結,「而且我有在網路上搜尋,『光影華爾滋』這個詞組沒有被其他人使用過。」Kristin 梳理過往閱聽經驗,用文字譜出獨樹一格的曲調,而讀者像在字裡行間尋得共鳴,翩然起舞。
電影即生活,在日常光影裡交錯
《光影華爾滋》共分為五個篇章,〈不想擁抱我的人〉、〈一追再追〉、〈顏色不一樣的煙火〉、〈悲傷的語言〉、〈難以再說對不起〉各自對應愛情、夢想、自我、傷痛與親情等主題,各篇章名稱皆取自張國榮的歌名與歌詞。
「張國榮像一個時代的共鳴,那個時代過了,就再也沒有了。」Kristin 盛讚張國榮的影壇成就,鮮少有亞洲演員能與之相提並論,「有些美是陽剛的、陰柔的,但張國榮並非如此,他可以美得陽剛亦能美得陰柔。」Kristin 補充道,「沒有任何形容詞足以形容他,他本身就是一個形容詞。」那是時代所共有,無可取代的鮮明形象,只要人們提起,腦海裡的畫面、台詞,如跑馬燈閃過,永不止息。
「1960年4月16號下午3點之前的一分鐘你和我在一起,因為你我會記住這一分鐘。從現在開始我們就是一分鐘的朋友,這是事實,你改變不了,因為已經過去了。我明天會再來。」
——《阿飛正傳》
一如 Kristin 堅持在 4 月 16 日的發文,必須與《阿飛正傳》相關,那是她將電影記憶融入生活日常的表徵,「整個四月就是包圍著王家衛、張國榮的電影,五月就是鳳梨罐頭。」
「從分手的那一天開始,我每天買一罐5月1號到期的鳳梨罐頭,因為鳳梨是阿 May 最愛吃的東西,而5月1號是我的生日。我告訴我自己,當我買滿30罐的時候,她如果還不回來,這段感情就會過期。」
——《重慶森林》
5 月 1 日到期的鳳梨罐頭,是《重慶森林》給許多人的記憶,也是被 Kristin 珍藏的經典,納在生活的皺褶裡,而她總能從日常的縫隙,讀到記憶閃動的靈光。這些,也是從小積累至今的深厚底蘊,才能達到反射性連結。
閱讀是一切的起點
「從小我媽就說買書的錢不能省,」Kristin 笑稱自幼奉為圭臬,「所以我到現在買書都從不手軟的。」從小培養起的習慣,其實是因母命難違的「聽話」,讓閱讀成為一切的起點。「其實我以前只看課外讀物,不愛看教科書。」雖然並非標準定義的好學生,廣泛閱讀,卻讓 Kristin 從小就在語文類科目表現較佳,大學就讀中文系看似理所當然,實則來自一位國文老師的影響。
「我高一、二混的時間居多,到高三準備指考時才開始惡補,那位國文老師溫和善良、愛心與耐心兼具,幾乎每日課後額外一對一輔導,當時確實感受到一種引入中文世界的感覺。也因為這位良師的循循善誘,那時便將中文系當作第一志願,」當時,Kristin 每天寫一篇作文給老師批改,「後來發現,這不就是我現在每天在做的事嗎?」考生以升學考量為主的大量寫作,精煉了 Kristin 對文字的敏銳嗅覺與精準質感,「那時候發現,要寫也不是那麼難。」
自東吳大學中國文學系畢業後,Kristin 轉而申請英國 University of Sheffield 國際行銷碩士,旅居異鄉,才發現遠離從小到大習以為常的中文世界,是多麽痛苦的磨難。「沒有中文書可以隨時翻開閱讀,真的太痛苦了,」一直以來,Kristin 習慣在文字、書籍裡尋找共鳴,而當跳脫閱聽舒適圈時,最終的解方,才發覺是在自己身上。
自己寫給自己讀,也在電影裡看見自己
「我想說可以自己寫點東西給自己看,」Kristin 書寫文字療癒自己,當時無從安放的情緒、壓力,也在電影中找到出口。「只有自己和一台電腦,最直接的休閒就是看電影,每天散步去市中心的 DVD 店。壓力大的時候,自然不想看太沉悶的作品,最常選擇的紓壓片單就是將整套《哈利波特》、《黑暗騎士》系列,馬拉松式重新看過一遍。」看電影除了是當時排解情緒與壓力的管道,也有其生活上的幫助,例如,重看過無數次的 BBC Sherlock,就具備訓練英聽的實際效用。
一如忠實粉絲,Kristin 也曾實地走訪那些在書籍、電影、影集出現的畫面。譬如《新世紀福爾摩斯》影集裡的 Speedy’s Sandwich Bar & Cafe、和倫敦全區拍攝景點,「有的地方非常偏僻,都不知道走到 Zone 幾了。」
身處英國,《哈利波特》片場自然也是 Kristin 不容錯過的聖地,此外,她也曾在大阪環球影城,和哈利波特相同、成為「被選中的人」。「在奧利凡德魔杖商店裡,他們會挑最精心打扮的一位,幫你挑選專屬魔杖,」聽來像某種強迫行銷,但在忠實影迷眼裡,那是難能可貴的命中註定,「一支你專屬的魔杖,能不買嗎?」Kristin 欣然帶回滿佈灰塵的魔杖,書籍、電影裡讀到的魔法,彷彿與現實更貼近了些。「不過,我本來其實有考慮要買接骨木魔杖,只是看久了覺得那一顆顆的,有點像淋巴。」Kristin 笑著說道,那是因為眼底的熟悉、熱愛,才能如此自然地打趣。
I can tell by your face
That you’re looking to find a place
To settle your mind
And reveal who you are——〈As We Go Along〉
Kristin 從現實探訪電影畫面,也將許多銀幕片段,對應進自己的生命歷程,竟意外且湊巧吻合。「真的跟我以前滿像的,中二中二,義無反顧要做自己想做的事。」Kristin 彷彿在《淑女鳥》中,瑟夏.羅南(Saoirse Ronan)所飾演的主角克莉絲汀身上,看見從前自己的青春叛逆。克莉絲汀執意選擇紐約學校,與當年 Kristin 一心一意前往英國攻讀碩士的堅持如出一轍,家庭的衝突與和解,總在欲言又止裡說盡千言萬語,繞了一大圈,我們終能坦然面對以尖銳言語偽裝的相愛,是多麼珍貴可愛。
「做這件事情讓我有活著的感覺。」
「目前我一個月,正常大概只會看二十部電影,並不算多,但時間允許的話,觀賞完隔天盡早將影評生出來。」觀影、閱讀、寫作,如今是 Kristin 日常的三位一體,「我想我可能一生都離不開這些了。」這三者在 Kristin 的人生相互交融,如潮汐週而復始,永遠在此岸或彼岸,湧退成規律。
「那些電影把人拍得極有靈性,彷彿他生來就屬於那裡。」Kristin 談及喜愛的電影與角色,除了反覆觀看的《愛在三部曲》,《碧海藍天》裡相較陸地,似乎生來就屬於大海的主角,和《海上鋼琴師》中,即便船隻因年久失修即將被炸毀,也不願離開的 1900,都令 Kristin 深深著迷。「我就是屬於這裡,喜歡、安於這些事情,因為它讓我有活著的感覺。」與兩位主角始終心繫海洋相同,Kristin 似乎也在電影、文字的光影交錯中,覓得屬於自己的所在,如此安心,如此一往情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