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好故事的怦然心動與柳暗花明——【2021 國際出版暨版權經紀專業論壇】《台灣輸出版權經驗分享》側記
文/愛麗絲
「一開始常有出版社問,為什麼我們要抽這麼多?」除了將國外書籍引進台灣,譚光磊所創辦的光磊國際版權也盡力將台灣的好故事推向國際,只是在過程裡,總有許多不為人知、但應當更廣為人知的細節。 2021 年國際出版暨版權經紀專業論壇中,便由光磊國際版權創辦人譚光磊、愛米粒出版社總編輯莊靜君、簡單出版董事長特助蘇欣一同分享過往版權輸出經驗。
譚光磊首先說明,將台灣版權輸出時所收的抽成,還需涵括給國外經紀人、國外版權代理等費用,自然並非許多台灣出版社內心認為的 10%。「我也曾被問到,『你會英文啊,怎麼不自己代理、還要找國外代理?』」譚光磊仔細說明版權代理、輸出運作的架構分為幾種,一是如韓國體系,一位韓國經紀人負責掌握同一作者在韓國市場、不同韓國出版社間的版權狀況,另與一位歐美市場經紀人合作,藉此搭配將韓國版權輸出至國際。「這個做法等同有三層結構,缺點是指揮鏈有點長,賣版權是講求時效性的,不過這種做法在韓國文學輸出上被證明是可行且成功的。」
面對不同市場,確實需要透徹了解當地市場的「地頭蛇」,使每一塊敲門磚都能投其所好,讓好故事被更多人看見。「像我自己是負責台灣主要統籌,在英語市場、其他小國總共有五六個 co-agent,」愛米粒出版社總編輯莊靜君投身出版已邁入第二十四年,過往引進許多翻譯小說、偶爾輸出版權至東南亞,近年則調整重心,於 2019 開始從事版權經紀,輸出台日版權。
蘇欣的經歷則略有差異,曾在英國留學、任職於英國出版社,因緣際會擔任國外書展台灣館駐館人員,返台後進入出版業。「英文算是我的優勢,我大部分對國外都是直往,花費比較多心力的是在說服台灣出版社、接受付給國外版權代理的費用。」而在版權輸出洽談階段,英譯書稿是國外出版社評估的第一手資料,但英譯稿的費用,是在版權輸出洽談前期,就必須付出的投資。「以這個角度切入,圖文書就有它的優勢在,文字量不多、翻譯費用較低,跨國際的溝通上,圖片也容易引起共鳴。」
疫情之下的版權輸出
「今天早上 Michael Heyward 的 Keynote Speech 裡用『Echo chamber』來比喻書展,我覺得真是太對了。」譚光磊回應本屆 Keynote speaker——澳洲 Text 出版社發行人 Michael Heyward 所言,「資訊就是要在書展裡傳遞,近年來因為疫情,整個速度都慢下來了。」莊靜君對此表示同感,「我們的版權部,幾乎是一成立就面對疫情來襲啊,」愛米粒出版於 2019 年成立版權部,隔年卻碰上疫情肆虐,
「去年回頭專注在出版上,直到今年九月才開始介紹新書,疫情之下,閱讀小說的風氣好像又起來了,」前些日子,對莊靜君而言如沉潛準備的時光,「我的 Co-agent 還是會去書展,我就是負責努力推他國版權囉!」莊靜君笑稱自己有時還會翻開世界地圖,看看哪些地方自己還沒有 co-agent,盡力持續將好故事帶到全球每個角落,一如《守護書的貓》便已售出於三十五國版權。
對蘇欣而言,疫情同樣是自己的準備期,「出版社可能採購新書的預算也降低了,目前回應還沒有那麼活躍,我們還是很期待國際實體書展的回歸。」以童書市場而言,蘇欣提及台灣出版的童書多以引進為主,自製書的產出率年年不同,「所以要怎麼選書、每年固定推新書版權輸出,仍然是一種挑戰。」疫情影響之下,蘇欣也坦言要在異國推廣當地陌生、不知名的作者作品是相對困難的,「但我們還是會持續關注台灣、國外的出版市場,才能即時因應各種變化。」
心中的夢幻合作夥伴是?
三位版權代理人談及心中最夢幻的合作夥伴要具備哪些條件?先前提及的英譯稿,似乎正是一大關鍵。「像我們主要是推小說,要有英文譯稿才好做內容介紹,也能找英美讀者幫忙閱讀、寫 Reader’s report。我們也常碰到沒做過亞洲書籍的國外編輯,總說若能拿到全書英譯稿,對他們評估、決策會有很大的幫助。」莊靜君毫不諱言,若合作出版社願意在洽談版權初期,負擔英譯稿的費用,會是很大的助益。
「談到譯稿,圖文書就會有比較大的優勢和彈性,」蘇欣指出,但要將台灣書籍推往國際,仍需要其他動能,譬如文化部國際版權資訊平台「BOOKS FROM TAIWAN」便是讓國外編輯、出版社認識台灣出版品的入口之一。「英語國家版權輸出的歷史相當長久,台灣可以帶給國際市場什麼?我們的出版品有什麼特色?這是相當核心的問題。」
那麼版權代理,在一本書的出版歷程中,該扮演什麼樣的角色呢?
「在歐美市場,出版社的版權部等同業務單位,在選書會議上會過問他們的意見,這在台灣是相當少見的。」譚光磊提及,版權部門若在書籍策劃前期就有發聲權,或許便能在最初期就將版權輸出納入考量,「當然在初期就參與是好的,不過國際與國內市場間的衡量,還是要再審慎評估。」蘇欣補充說明道。
怦然心動與柳暗花明
「天天都很氣餒啊!」談及版權輸出,宛如一場不能放棄的說書馬拉松,譚光磊笑稱自己幾乎每日都感到沮喪,但在一片未知的晦暗裡,好像總有讓他能堅持下去的美好希望。
「大家都知道,短篇小說很難賣,」譚光磊以科幻小說《綠猴劫》為例,當中共五個短篇故事,最初碰上的英國代理很喜歡這本書,但並無下文。直到一次與有聲書平台 Blackstone 會議後,對方在回信中順帶提及自己也在考慮購買翻譯書籍,譚光磊便提供《綠猴劫》相關資料供參。「法蘭克福書展開會時,對方說他讀完了,相當喜歡,準備要向老闆提offer,於是,《綠猴劫》以英文有聲書的版本,將這些科幻故事帶往另一個國度。
「有啊,我們就是瘋狂的 follow up 對方,看到他臉書 Po 文還去按讚!」蘇欣也笑著說自己曾為得知提案下文緊迫盯人,也曾在書展現場碰過烏克蘭出版社大力讚揚某本童書,事後卻無聲無息,「但一年後,對方就來提案了,收到信那剎那真的有中樂透的感覺啊!」莊靜君也曾在外銷西加奈子書籍版權時有類似經歷,遇上義大利出版社來提案。這些時刻讓人怦然心動,也讓版權代理在混沌之中,望見柳暗花明。
「到什麼程度稱為案子 close 啊?這個週期很長呢!」講座尾聲,參與者的提問讓三位版權代理人紛紛說明,一本書的週期是難以預料的,「譬如一本老書,可能因為BookTok 又爆紅啊!」確實,好故事是歷久彌新的,也值得讓更多人為此怦然心動,不是嗎?
過往版權論壇聊什麼:
- 【2020國際出版暨版權經紀專業論壇】CLICK & COLLECT應戰、出版多元性需被重視——法國、德國書市觀察
- 【2020國際出版暨版權經紀專業論壇】猴死囝仔的英文怎麼翻譯?那些年台灣文學外譯的歷史
- 【2020國際出版暨版權經紀專業論壇】KPOP偶像書單不容小覷、非小說類異軍突起——泰國、越南書市觀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