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語是間鑠奅(siak-phānn)的百貨公司——專訪《台語心花開》作者鄭順聰
Photo Credit: 施合峰/攝影,鄭順聰提供。

台語是間鑠奅(siak-phānn)的百貨公司——專訪《台語心花開》作者鄭順聰

文/愛麗絲

「我真的不太理解,粽子裡加栗子、鳥蛋,是什麼概念?」談及長年各有擁護的北部及南部粽,鄭順聰小心翼翼地語帶抱怨,這是出身嘉義的他,始終無法習慣的堅持。而每回返鄉,鄭順聰念念不忘的,是要吃上一碗民雄特有的磅皮麵(pōng-phuê-mī)。「民雄的磅皮麵就像新營、白河一帶的豆菜麵(tāu-tshài-mī),在別處是吃不到的。」

飲食如語言,各地皆有令人難以忘懷、無可取代的腔口(khiunn-kháu),能撫平鄉愁,也能辨明來者何人、來自何方。台語亦如是,各地腔調略有差異,如飲食調料,初嚐一口,就能喚醒原鄉記憶,而當語言譜曲,琅琅上口的或許遠不只是記憶。

「這是五六七年級記憶中共有的一首歌吧,有對傳統歷史文化流失的哀愁,但同時又對未來有期望。」鄭順聰說的,是他最喜愛的一首台語歌——陳明章的〈下午的一齣戲〉。午後的歌仔戲棚裡,台上的演員冒雨粉墨登場,台下觀眾卻寥寥無幾,歌曲演繹對傳統台灣文化流失的迷惘,卻也讓鄭順聰明白,時代巨輪可不一定只傾軋傳統,帶來沒落——只要我們有意識地讓傳統走入現代。

推廣台文,生活即台語

「一開始教台語,我用從前學外語的方式編講義、課程,帶她唸過一個個字詞,」起初,鄭順聰擔任公視台語台《 HiHi 導覽先生》主持人大霈的台語指導老師時,習慣以我們熟悉的教課模式進行,卻發現太過生硬,便改採聊天形式,用台語聊彼此生活的人、事、物,或針對主題對話。「是培養語感,也在累積字彙,順著她的個性、生活方式來學台語,反倒更好上手啊!」將台語融入生活,是鄭順聰推廣台文的目標與方式,事實上,這也是他自幼學習台語的經驗。

「小時候學台語,不就是沉浸在語言裡嗎?大人們圍繞著泡茶聊天,我們小孩子漸漸就會說了,」在嘉義民雄長大,鄭順聰說台語很自然,但十九歲離鄉讀大學,與父母講電話時,卻發現對再熟悉不過的語言竟逐漸生疏,加上之後因地誌書寫,走踏台灣各地,多數受訪者皆講台語,「用華文書寫,永遠都隔了一層,無法傳遞出受訪者更細膩的語氣等細節。」是鄉情的呼喚,是想用更接地氣的語言傳遞更「道地」的故事,讓鄭順聰投身台文推廣,讓傳統母語接軌現代。

大約從 2015 年《基隆的氣味》起,鄭順聰開始學習台文書寫,下載台語輸入法,「寫作的標記系統很重要,有羅馬拼音、教育部辭典,這些都是能讓大家依循的標準。」於是,鄭順聰開始能把口中所說的、腦海所想的,化作精準台文書寫。從新詩、散文、小說、有聲書,到甚至能將採訪逐字稿以台文記錄。四年多前出版《台語好日子》,鄭順聰收入一路走來的台文學習經驗、心得與技巧,「有點像台語 1.0 ,寫如菜市場等傳統場域會碰上的台語,」這回新作《台語心花開》,鄭順聰則稱之「台語 2.0 」,「像替台語開間百貨公司。」

新台語世代

「我要用台語來說萬事萬物,」從《台語好日子》的傳統場域到《台語心花開》的百貨公司,好比由傳統走入現代,「事實上,台語就是間百貨公司,」有我們一切生活所需,附帶品質保證,「還很鑠奅(siak-phānn)喔!」鄭順聰笑著說,百貨公司是流行時尚的指標地點,而台語不只是傳統文化的象徵,更能成為流行文化的代名詞——但這並非一蹴可幾。

「小時候平常都講台語,在學校如果沒學華語,生活中就沒機會啦!」鄭順聰的成長經驗,和許多都市長大、只在鄉土教學課接觸台語的孩子相反,當 2010 年初為人父時,鄭順聰與妻子達成共識,在家採台語教學。

放眼同輩世代,不少人因離鄉背井,早成為在職場、和孩子溝通講華語,在家鄉、和父母則以台語對話的「轉頭族」,「這會造成語言斷層,」語言隔代,也造成隔閡,好比台語的 M 型化,當時光流逝、世代流轉,台語或將走入歷史,而這正是鄭順聰所不樂見的,「就像種危機意識吧,我們希望刻意讓孩子學台語,不讓語言隔代。」

Photo Credit:張晉瑞/攝影,鄭順聰提供。

找回阿公阿嬤的語言,近年來「學回台語」是獨樹一格的時尚趣味,藉台文書寫、流行音樂、媒體推廣等多元管道,形塑出一種「新台語」,除了母語使用者,鄭順聰還看見兩種台語的新族群。一是如教師、媒體傳播人員、研究學者等,「以語言作為實用工具,讓台語在體制內發揮文學、文化功能。」

其二,則是翻轉過往台語的俚俗印象,反倒成為時尚,「就像是台語絕地大反攻啦!」鄭順聰積極看待未來,或許台語使用者仍屬小眾,但只要讓台語踏出同溫層,便有無限可能,「假設現在是八比二,我們怎麼打入那更為龐大的八成?」

推廣台文的路上,鄭順聰不只用台語說生活萬物,也用台文書寫各類作品。「語言、創作不要只被侷限在一種定型,台文書寫可能全跟台灣有關,也可能純粹用這個語言寫各種小說,這路很廣的啊!」鄭順聰細數早期台語小說多與政治社會、鄉情親情相關,近期則慢慢見到魔幻寫實、卡夫卡式等作品,放眼未來,也許 BL、偵探小說等全是台文書寫可考慮的方向。

「先求有再求好,一種文化要成氣候,必定要有足夠的書寫人才、足夠的出版社撐腰,和最實際的市場支持,」數量夠龐大,最終才會自成一格,並出現如武俠小說的金庸般耀眼且無可取代的經典。「台文出版市場或許還算小眾,但《小王子》台語版的亮眼銷售,顯示仍有群堅定的台文讀者存在。」鄭順聰笑著說,自己只是先替台語建一間小小的百貨公司,未來還有更多更大間的,而台語本身這偌大的百貨公司,將永遠敞開大門,歡迎光臨。

歡迎光臨台語百貨公司:

  1. 考「國語」用「台語」寫答案算對?這位老師說OK!
  2. 六十年前的台語片,「AKA」早就用得很順口?
  3. 麵包的台語竟來自歐洲?「甜不辣」原來跟食物一點都沒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