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神話有聲劇像拿磚頭砸自己的腳——專訪遍路文化執行長吳巧亮、牛灣娛樂創辦人陳睿昕

做神話有聲劇像拿磚頭砸自己的腳——專訪遍路文化執行長吳巧亮、牛灣娛樂創辦人陳睿昕

文/愛麗絲

「最早聽故事,大概是幼稚園聽地下電台吧,」遍路文化執行長吳巧亮回憶自己國小前輪流由親戚帶大,曾有對乾爸媽著迷於六合彩,每晚準時聽地下電台報明牌,當中穿插觀眾 call in 講人生故事,「那些故事可精彩了!」吳巧亮笑稱自己小小年紀就熟知《玫瑰瞳鈴眼》般的戲如人生,國小北上與親人團聚、就學時,總覺得班上同學異常幼稚,「還在打架,我都怕他們會不會哪天被砍啊?」吳巧亮開玩笑似地說。

細數最初聽故事的記憶,總讓人回想童年時光。牛灣娛樂創辦人陳睿昕這次與遍路文化合作《北歐神話三部曲》有聲劇,亦想起陪自己長大的故事錄音帶,「當時還會聽一些台灣自己出的小叮噹故事,製作廣播劇、有聲劇的過程中,總有回到小時候的感覺。」

這或許是聲音、故事的魔力,即便年歲更迭,娛樂選項令人眼花撩亂,以有聲劇、廣播劇、有聲書聽故事,近期反倒蓬勃成長,成為閱讀的新型態。純文字閱讀有時需靠大量文字描繪想像,聽覺倒能快速、直接勾勒腦海中的畫面,而聲音帶給我們的感官體驗,在生活裡俯拾即是。陳睿昕以影劇作品為例,「聲音讓人一瞬間就進入情境,勾起情緒,看影劇時其實有一半的感受來自聽覺。想像一下沒有聲音的恐怖片,可能都變成搞笑片了吧。」

在工作以外,陳睿昕擔任樂團 Bass 手,自然對聲音敏感、重視。職涯經歷中,他曾任職暴雪娛樂台灣分公司,因內部需求,曾有相關經驗的陳睿昕自告奮勇兼任聲音導演,而後因興趣使然,他自費參與華視配音班課程。之後,陳睿昕更被公司派往國外,與好萊塢等級的聲導學習導戲技巧。

「創立牛灣娛樂後,我們希望能獲獎項背書主打的聲音製作業務。」於是,牛灣娛樂去年順利與正聲廣播台中台合作,以《24小時偵探》拿下第 56 屆廣播金鐘廣播劇獎、音效獎,而後陳睿昕主動聯繫遍路文化,開啟合作。

要累積作品才能達到百萬訂閱啊!

「其實我是音癡,我在 KTV 是不唱歌的。」遍路文化執行長吳巧亮笑稱自己音準極差,但這不妨礙她投入有聲書領域,「有聲書是將文字轉換為人聲,基於對文本深度理解,音癡自然不是阻礙呀。」

過往吳巧亮除出版業界經歷,也因緣際會接觸網紅經紀、IP 影視產業,她曾負責在網紅主持時注意口條,提醒對方需改善的細節,也曾負責找出文本適合改編影視的亮點,這些經歷,或多或少都在吳巧亮投身有聲書製作時發揮效用。「事實上,我知道的都還只是皮毛啦,」吳巧亮謙稱自己仍在學習,但早一步對相關產線的理解,讓她在口中的「天時地利人和」下,成為遍路文化執行長,一頭栽進有聲書領域。

「做有聲書時我們希望能登高一呼,讓更多出版社投入有聲書製作,競爭對手增多反倒不是我們考量的,」 吳巧亮深知必須累積一定作品量才能替有聲書打開台灣市場,「就像 YouTuber ,你要累積作品才能達到百萬訂閱啊!」就她觀察,有聲書約一兩年籌備成長期,而後「頭過身就過」,成長將直線飆升。

遍路文化錄音室一隅。

做神話像拿磚頭砸自己的腳

從熟悉的紙本書投入有聲書領域,對許多傳統出版從業人員都是挑戰。吳巧亮與團隊一起一步步扎實訓練,熟悉從文本到聲音,視覺到聽覺的閱讀體驗。「我們開會時都是全體閉眼睛,聽編輯朗讀文本,看我們聽不聽得懂。」遍路文化篩選文本的標準,多以好讀、好懂,不太需視覺輔助為主,如故事、科普等短篇知識都相當適合有聲化,許多文學性強烈的文本反倒有其難度,「文字運用若太精準,在有聲化的改動就變得困難,但我們仍希望製作具文學性的有聲書,只是需精準拿捏,取得平衡。」吳巧亮以唐詩宋詞為例,或許初讀無法完全領略詩句,但藉有聲書裡的解釋,可作為聽覺補強,讓讀者理解內容。

這回,吳巧亮選擇以北歐神話為故事主軸,以《北歐神話三部曲》初次嘗試有聲劇,是商業考量,也有其文學脈絡。「這樣講會太實際嗎?但北歐神話有漫威改編,我相信是讀者更熟悉、不冷門的市場切入點,」吳巧亮笑稱自己是否太過市儈,但以神話為主軸,還因神話正是一切故事的起源。「如果能把神話講好,我想未來我們要說其他故事都不是那麼難。」吳巧亮內心的藍圖,是將所有神話打造為有聲劇,此次《北歐神話三部曲》像試水溫,也等同定義未來遍路文化有聲劇的高規格。

然而,聽神話是美好的,真正投入製作,卻讓吳巧亮與團隊吃盡苦頭,大呼「做神話像拿磚頭砸自己的腳」。過往製作有聲書,皆有定稿文本,但口耳相傳、因時空改換各種版本的神話沒有定稿,讓素材取捨與挑選困難重重。《北歐神話三部曲》裡,每部曲約兩個半小時,「但神話系統龐雜,各種旁枝末節,講一百小時也講不完。」吳巧亮細數自己與編劇來回攻防,「編劇想交代細節,擔心故事失真,但我怕故事一旦冗長,就不夠引人入勝。」彼此討論妥協後,才定稿目前《北歐神話三部曲》版本,讓讀者用總長七、八小時的時間,走入北歐冷冽酷寒的神話之中。

「聲」歷其境讓讀者身歷其境

此次製作《北歐神話三部曲》,也是牛灣娛樂初次嘗試有聲劇,相較過往遊戲、廣播劇聲音創作有極大差異,「遊戲的會有畫面搭配,在張力上會更容易去想像,」而廣播劇以大量對話堆疊,讓故事生動有趣,但有聲劇裡,旁白與對話各佔一半,旁白雖提高故事的文學性,卻讓陳睿昕與團隊得花更多心思,「製作難度比純廣播劇、純有聲書都來得高,我們必須讓整部作品的節奏保持一致,旁白容易使節奏放慢,我們得用各種不同的音樂、音效讓讀者感受緊湊,讓時間感覺不那麼漫長。」

身為聲音導演,陳睿昕拿到劇本後通常得閱讀三次,次次都有不同任務。初讀先瞭解整部故事走向、情緒轉折,第二次則聚焦於各角色的個性,揣摩語氣及動作,並透過潤稿加強角色間的對話感,使之更貼近口白語句,「他還幫我改了很多錯字呢!」吳巧亮笑著補充。

第一次瞭解故事劇情,第二次揣摩角色表演與輪廓,第三次閱讀劇本,陳睿昕腦海裡已有完整連續的畫面,只需加上想像中的場景環境音、角色動作便可大致完成初步聲音編排。過稿同時,陳睿昕亦會依想像畫面,至版權音樂庫大量聆聽配樂,記下合適曲目,實際混音時再與音效師討論。

陳睿昕曾和全台逾 150 名線上專業配音員合作,他也在讀劇本、揣摩角色語氣時,掃描腦內資料庫,「這時我心中就有幾個大概的演員人選了,」有時若腦中沒人選,陳睿昕則請錄音室幫忙,尋找合適的劇場演員參與試音選角。「選角我基本上都相信他的專業把關。」吳巧亮相信專業,也屢屢驚艷於聲音演員們的表現。譬如聲音演員在聽過 YouTube 上盧恩符文的發音後便能一秒轉化,唸得煞有其事,「還有擔任烏鴉的聲音演員,平時看來溫柔平靜,一錄製配音可瘋狂的呢!」

為讓聽眾身歷其境,陳睿昕及團隊多以沉重音樂、音效帶讀者走入北歐的冰天雪地,「一聽我都要起雞皮疙瘩了!」吳巧亮精準描述自己當對完稿的感同深受。北歐神話首部曲中,奧丁犧牲左眼、獲得盧恩符文,第二部曲則見惡作劇之神洛基從無傷大雅的玩笑,到與神族為敵的作為,第三部曲史詩般的諸神黃昏大戰,陳睿昕以大量冷兵器碰撞、凡人哭號、刺骨寒風與戰鼓音樂,層層堆疊出末日降臨的絕望。黃昏之後,新世界重生,背景音樂則轉為鳥語花香,「搭配倖存者堅定的口白,讓聽眾一路沉重的心情瞬間被陽光照亮,充滿希望。」

既生且死的史詩神話

從歸於虛無到綠意盎然,正是陳睿昕眼中,北歐神話的迷人之處。「這是一個從開始就知道結局的故事,但過程中,可以看到眾神多麼努力想抵抗不可避免的未來,卻又不停犯下看似愚蠢、但只要是人都會犯的錯,逐漸迎向滅亡。」吳巧亮同樣欣賞奧丁與眾神的積極努力,「我很好奇當奧丁預見未來,看到的是諸神黃昏後的虛空,還是新生世界,」若眼見終將毀滅,仍積極有所作為,「這不是非常樂觀正面嗎?」

諸神黃昏看似絕望,卻因毀滅而誕生全新且充滿人性的世界,「我個人是滿喜歡這種破壞才能建設的編排方式。」吳巧亮與陳睿昕相同,「或許與當地氣候、地理環境相關,北歐神話中特有,那樣既生且死的狀態,相當迷人。」

但兩人不免對北歐眾神有難以理解的部分,「其實北歐眾神都滿討人厭的吧?」貪婪自私、寬以待己、時不時濫用神權的作為令人感冒,兩人仍不約而同選擇洛基作為最吸引人的主神。「洛基聰明到非常吸引人,」身為惡作劇之神,洛基總有辦法輕易將北歐眾神耍得團團轉,卻又無可奈何,吳巧亮不免被其聰明才智與幽默詼諧吸引。陳睿昕則進一步解釋,「我很喜歡他的角色深度,從原本只是天真無邪、只是愛惡作劇的白目,慢慢轉變為和眾神族同歸於盡的千古罪人。」

北歐眾神間的愛恨情仇、神權角力,一連串發展後走向命定的諸神黃昏,萬物俱寂卻又迎來新生。《北歐神話三部曲》是北歐眾神的故事,卻又與人間種種似曾相識,北歐眾神貼近人性,活過既生且死的史詩篇章,只待我們按下播放鍵,便能聆聽這場演繹神話的感官饗宴。

走入北歐:

  1. 【一週E書】冷冽荒冬裡以熱血、肌肉、暴力和情欲長出的想像
  2. 洛基跟索爾到底有沒有一腿?
  3. 北歐犯罪小說巨星奈斯博,從小就愛講鬼故事把朋友嚇得半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