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寬鬆世代到下流老人,不是每個人都能透過人際互動找到自己

文/蔡曉林 即使開啟一扇門也不一定就有房間 即使有窗戶也不能說就會有室內 不能說那裡就會有讓人類生存或死亡的空間 ──田村隆一,〈人類之屋〉 法國現象學家巴舍拉在其名著《空間詩學》曾經討論過「家屋」是「幸福空間」的典範,那是人們第一次棲居的所在,即使人們離開了自己的房間,仍然心存依戀,「它們在我們裡…

【關於《冬將軍來的夏天》】人老是身理狀態,而心理之老,來自於個人的選擇—甘耀明x何敬堯

文/何敬堯 死亡是生命終結,再怎樣完美與豐富的人生,面對離開此世仍心存遺憾,只是這遺憾或大或小,但若是留下愛的連結,生命會有更多溫度,這應該就是新生吧! ◎何敬堯(以下簡稱何) 何:在小說中,一開始藉由六歲小孩的疑問:「你們這些老人不死的方式?」,揭開了諸多對於「老者」的社會議題探討,例如各位「阿姨…

淪落「下流階層」的 6 個陷阱

撰文/劉以親 攝影/張家禎 不想淪落過「下流生活」,從現在開始就必須拿掉舊觀念。因為,伴隨少子化、高齡化的社會變遷,加上全球經濟動能大不如前,主要國家央行奉行非傳統式貨幣政策(寬鬆貨幣、負利率),過去「你以為」的投資、創業、退休舊思維,事實上都可能讓你步向貧困;甚至是對子女過度用心,或對配偶疏於關心…

「下流老人」震撼日本啟示錄

撰文/劉以親 攝影/張家禎 圖片提供/朝日新聞出版、如果出版社 日本社會學家藤田孝典為了如實表達日本高齡者貧窮現況,創造了一個詞彙——「下流老人」。「下流」指的是比中流階級還貧窮的低所得層,亦即「下流階級」,並沒有瞧不起或歧視長者的意思。去年 6 月,藤田孝典的著作《下流老人──總計 1 億人的老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