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也青春】扭轉時間,重構生命經驗——陳芝宇談維吉尼亞.吳爾芙的《燈塔行》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做為一個十九世紀末到二十世紀四十年代成長並活躍在英國知識份子及文壇圈中的女性而言,吳爾芙天生敏感的個性、父母婚姻的暗影、接二連三的親人亡故、精神狀態的不穩定,以及在寫作事業上追求突破的重大壓力,都使得她活得太過辛苦。 這種艱難有其源頭,四十五歲的吳爾芙站…

【果子離群索書】問題在胯下,也在心裡,對抗的不只病魔,還有心魔

讀林靜儀《診間裡的女人》,最讓我驚嘆的有兩篇,其中一篇〈調經一輩子的女人〉,講述一位四十九歲的病患,半年前開始吃停經後荷爾蒙補充劑,抽血指數顯示卵巢已在更年期狀態,卻來看診請教懷孕生子的相關事宜。原來她幾個月前結婚了,想生小孩。以為她姻緣未到,誤了婚期,以致晚婚而只能當高齡產婦。不,她說,從二十幾歲…

中時開卷前主編李金蓮:《泰芮絲的寂愛人生》讓我們逼視黑暗

有時候看到駭人聽聞的社會事件時,人們往往會有這樣的疑問:「為什麼這樣的人會做出這樣的事?」 而 1952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弗朗索瓦‧莫里亞克,正是受到他童年時一則社會事件所啟發:他曾親眼目睹那位「殺夫」的婦女極度哀傷的面孔,而那張哀傷的面孔就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腦海中,最終讓他 1927 年寫下《泰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