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首先,要讓大家都能借用廁所!」——專訪四月店長張亦絢 發表於 1 4 月, 2022 By 愛麗絲 Photo Credit:張亦絢提供 文/愛麗絲 「我最喜歡的法文單字是 Nuancer,」張亦絢若有所思,該字「將微小差異加以細緻化」的意味很難精準翻譯,似乎更適合親身體驗。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書店裡的貓愈來愈多,來玩貓的人,很快就多過了愛書人 發表於 11 3 月, 2022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隱匿 疾病的引爆點,毫無疑問是那家我開了十一年的書店——有河book。 告別無聊的上班族生活,和新婚的先生一起,在看得到淡水出海口以及觀音山的位置,開一家書店。這個夢想在籌畫期間是多麼美好,當時我認為自己的人生終於步入正軌,而我也將告別虛無,腳踏實地過日子,一切都將變得不同。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在德國旅途中遇見書店,實在是輕而易舉之事 發表於 3 1 月, 2022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Jim_Nix on VisualHunt.com 文/葉克飛 僅有八千萬人口的德國是全球第二大圖書市場,年市場銷售總額達九十六億歐元。一個更嚇人的數字是,全世界圖書中有十二%為德語,其中當然是德國本土出版占了大部分。德國年出版新書九萬多種,平均每萬人十一.五種。德國還是全世界人均書店(僅指類似書城的大書店)密度最高的國家,每一.七萬人就擁有一家大書店,小書店更是數不勝數。 完整文章
國際風向 讓專業的告訴你!作者、出版商的出版業觀察 發表於 30 9 月, 2021 By 愛麗絲 Photo Credit: unsplash 編譯/愛麗絲 寫作不僅是以創意征服空白頁,出版業內還有許多獨樹一格的特色,對作者的創作之路有所影響。羅曼史與女性小說作家 Kilby Blades 便依據個人經驗,提出以下幾點對出版業的觀察: 完整文章
專訪 「願意開書店的人,多少都還是有點樂觀的。」——專訪孩好書屋店長江珮瑾 發表於 1 6 月, 2021 By 愛麗絲 文/愛麗絲 「在花蓮,最棒的就是十分鐘上山、十分鐘下海啊,小孩在這真是太爽快了!」江珮瑾不是土生土長的花蓮人,但從小家住新店,全家人常就近前往東北角、雙溪等地,「我從小就滿習慣親近大自然的。」大學就讀社福系,江珮瑾原先便會關注公共議題,到花蓮教育大學就讀多元文化教育研究所後,陸續因蘇花高、七星潭渡假村等議題與行動,結識曾任職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主任的先生,自此也結下與花蓮的羈絆。 完整文章
專訪 閱讀帶你走向魔幻遠方,而旅人感官永遠新鮮,生活得有滋有味——專訪四月店長江淑琳 發表於 31 3 月, 2021 By 愛麗絲 Photo Credit:江淑琳提供 文/愛麗絲 「那時候送報員會把報紙捲成一綑,快狠準地丟上訂戶陽台,超帥的啊!」江淑琳小時候家住三樓,聽見「咚」的落地聲,就知道《國語日報》新刊來了。 完整文章
專訪 「開店不是拿來糾結自己的,我是享受書店帶給我的美好。」——專訪焙思書房店長唐曼凌 發表於 26 1 月, 2021 By 愛麗絲 Photo Credit:焙思書房提供 文/愛麗絲 鄰近桃園文華國小及幼稚園的巷弄綠蔭間,推開玻璃門,滿面書牆映入眼簾,襯著撲鼻而來的烘焙香氣,這是在桃園經營三年的獨立書店——焙思書房。除了閱讀,讀者能在這裡點杯咖啡、蛋糕,享受靜謐的午後時光。 這樣閒適自在的氛圍,其實和店長唐曼凌過去的職場環境有極大反差。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聽見像故事的瞬間,解憂書店裡沒有人是真正的孤島 發表於 22 7 月, 2020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銀色快手 我本來就是個很愛聊天的人,從學生時代開始便是如此,常會有人向我傾吐他的心事,我也很樂意聽對方說些什麼,有時候一聊就是一個下午,或徹夜促膝長談。如果沒有遇到緊急的事得馬上去做,我幾乎是來者不拒,與其說是聊天,我更喜歡陪伴對方的這種感覺,或許是我容易感到寂寞,聊天的時光不會覺得自己是孤單的,這樣很好。 沒有人是真正的孤島。 完整文章
國際風向 武漢肺炎大衝擊:書店歇業、書展取消,還有人想趁亂撈一筆!? 發表於 7 4 月, 2020 By 愛麗絲 Photo Credit: unsplash 編譯/愛麗絲 武漢肺炎全球肆虐,除了旅遊觀光、航空業首當其衝,出版書市也大受影響。 原訂上半年舉辦的倫敦、萊比錫、巴黎、阿布達比書展、義大利波隆那兒童書展等,皆已宣布取消,原訂四月的洛杉磯時報書展延後至十月;許多文學相關實體活動如雪梨作家節、牛津文學節等接連取消;每年八月蘇格蘭舉行的愛丁堡國際圖書節也已確認取消。 完整文章
閱讀意見 【經典也青春】該奔跑到何處才行 ——朱福銘談威廉.吉布森的《神經喚術士》 發表於 17 3 月, 2020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後自然、後身體、後人類」,是中興大學林建光老師為這本書所寫的解說的標題。 這部在一個具有意義的年份——1984年出版的作品(不得不聯想到喬治.歐威爾的《一九八四》,甚或村上春樹的《1Q84》)以先驅性的故事與人物及場景設定,描繪一個喪失上線能力的「網際空間牛仔」凱斯,經過修整過受僱於某神秘跨國資本集團進行某項任務的冒險歷程。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