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舉手】只差七道防線──讀《救生艇上的陌生人》

文/翁玉玲 《救生艇上的陌生人》是一本需要用正常速度抽絲剝繭的書,基本上,在災難片當背景的前提之下,有七道防線可供讀者一一嘗試拆除,任何一道防線都可以讓人有看到彩蛋的驚喜感或悵然所失。 第一道防線:盧福特 沒有此人的好奇心,就算班傑明寫了上千本筆記扔在他面前也沒用。 一群人聚在一起焦慮著未來,誰也沒…

聽歌讀書,體會泰勒絲的創作巧思——那些藏在歌詞裡的書單

文/愛麗絲 今年7月,美國創作歌手泰勒絲(Taylor Swift)於Instagram驚喜宣布推出第八張專輯《美麗傳說》(folklore),距離上一張專輯《情人》(Lover)發行,相隔不到一年。 而這並不是在2020年,她帶給大家唯一的驚喜。 12月10日,她在三十一歲生日前,宣布《美麗傳說》…

【一週E書】在那些星期二的課之後,體驗《擁抱的溫度》

文/犁客 1995年,艾爾邦在電視上看見一段訪問,受訪者是自己大學時很熟的社會學教授,談著自己患病後的生死感想;教授患了肌萎縮性脊髓側索硬化症,目前尚無根治方法,只能眼睜睜看著自己的肌肉逐漸失去作用,患者最後大多死於呼吸衰竭。 當時艾爾邦是名成功的體育記者,除了在報章雜誌寫報導和評論專欄,也出版了幾…

【經典也青春】他給的永遠超出你付出的 ——潘乃慧談米奇.艾爾邦的《最後14堂星期二的課》

文/陳蕙慧 本文原載於作者臉書,經同意後轉載 米奇大學畢業16年後,偶然從電視節目中看到以前的老師墨瑞罹患重病,不久於人世。 米奇已經不是當年那個桀驁不馴、滿懷理想抱負的年輕人了,他放棄夢想,追逐世俗名利,甚至不再覺察內在稍縱即逝的迷茫。 但他終究動念,並付諸行動去見了墨瑞,在墨瑞清澄目光的凝視下,…

看到別人的生命展現,找到自己的安身立命──專訪蘇絢慧

「從大二到大四,我不斷投稿媒體與刊物,大多數是教會相關的媒體,」蘇絢慧說,「我一直想討論的是:教會究竟如何在社會中實踐關懷?」 蘇絢慧認為自己十九歲時考進神學院,是人生的重要決定之一。「我唸的是社工,不過在神學院裡,神學、哲學、人文學科等等都要讀,授課的老師也會提到自己參與協助雛妓、精神障礙者的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