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認為讀傳記的動力之一是觀察成功人士的奮鬥過程,有人認為讀傳記的用處之一是學習成功人士的致勝祕訣,有人喜歡傳記裡把傳主一生講得波瀾萬丈的情節(村上春樹問過:有不波瀾萬丈的傳記嗎?),有人的重點在名人八卦。 這些目的沒有什麼好壞對錯,不過對於傳主的選擇,倒是可能因此失之偏頗──選政治、金融等領域的知…
文/羅素玫 Alik Nikar(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助理教授) 飲食的課題在人類學研究裡經常出現,然而卻充滿不被重視的矛盾。早期人類學的飲食書寫作者多為女性人類學者或是人類學家的太太,在學科書寫的政治上帶有一種非正統的污名。直到著名的人類學家明茨(Sidney W. Mintz)撰寫了經典的飲食著作《…
文/李宜澤 昆蟲作為知識 「人類學家為什麼書寫昆蟲,而不讓『專業的』昆蟲學家來就好了呢?」初次閱讀《昆蟲誌》的讀者,也許會產生這樣對人類學者「跨界」處理「專業」議題的質問。如同對於研究人類生活世界裡的民族植物,宗教儀式,經濟活動,甚至傳統慣習人類學的質疑,為什麼不讓植物學者,宗教學者,經濟學者,法律…
說起來很多鄉民實在不太喜歡過年,屏蔽那些惹人惱怒親戚的噓寒問暖,「什麼時候畢業」、「什麼時候買房╱結婚」之類沒話找話聊,年假除了補眠補到飽、塞車塞到飽之外,實在找不出什麼積極的正能量。 但從神話人類學的角度來說,我們認知的整座世界不過是宇宙隨機碰撞的結果,那麼世界之一切都是相互感應、依據類比律而衍化…
採訪/犁客、何宛芳;整理/張容兒、犁客 攝影/何宛芳 「其實今天來的三個……」郭佩宜看看身旁,坐在她右側的林秀幸笑著接話,「……原來都不是讀人類學的!」 近年來以共筆方式經營的知識部落格出現,內容從經濟到歷史、從科學到社會,利用網路提供了與教育體系不同的知識來源;在這些共筆部落格當中,由幾位人類學學…
我自小養成的癖好之一,是觀察大眾運輸工具上的人。衣著、髮型、配件、妝容、手上滑的APP或讀的書,看人像張發票,記不清楚在哪消費的,條碼和金額卻陸續透露線索,引誘你進一步推敲。這人年紀多大,是什麼身分職業,回家路上或赴著什麼約,跟旁邊的人有沒有曖昧。有次在木柵線上看到三十出頭歲的微禿男子在看平裝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