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納森.宇天達爾;圖/雅德俐娜.庫瑪珈諾娃;譯/陳映竹 編按:《優雅反駁的技術》作者改良的「溝通標靶(格雷厄姆之靶)」共分為8圈,從最外圍的肢體、語言暴力,進展到最需要以實力見真章的有效說服。書中將逐一教我們避開引起對立的雷區,幫助我們用最有效的方式發表論點,一步步往取得共識的「靶心」前進。 第四…
文/納森.宇天達爾;圖/雅德俐娜.庫瑪珈諾娃;譯/陳映竹 「你這個蠢蛋,閉嘴!」 今日,人跟人之間的討論品質堪用一場災難來形容。儘管比起最糟的狀況還有一段距離,但是拿很多政治人物來說,每逢選舉時節,就算當著幾百萬觀眾的面,他們還是不免犯下應該避免的錯誤。論點站不住腳,討論失焦,混搭著許多不實的言論和…
我中學時,最討厭的課之一,是歷史。原因很簡單,也跟許多朋友差不多,就是痛恨「背多分」。所以往理科的方向發展,希望再也不需要死背硬記那些人名、年代等等,反正考完就馬上還給老師,而且也覺得干我屁事? 然而,上大學要修一定學分的人文學科通識課,大多不必考試只需交報告,才開始覺得學習知識不需要用來考試是令人…
文/馮勃翰(臺灣大學經濟系副教授) 破解「獨立思考」的迷思 傳統上,我們總認為「獨立思考」是一件好事。如果你上網搜尋這四個字,可以找到一籮筐的文章在教人如何獨立思考。但是,斯洛曼和芬恩巴赫兩位認知科學專家想要告訴你:人,其實無法「獨立」思考! 為了闡述這個論點,本書從一個很簡單的問題出發:為什麼許多…
文/謝夙霓、Fiona Zheng 對瑞典人來說,孩子離開母體後就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了,父母和師長在孩子年幼時扮演的角色,比較像是一個照顧者與導師,給予他們全方位的保護、傳授知識,而當孩子可以獨立思考、自主行為後,家長的角色就逐漸變成一個跟孩子能平等互動的朋友。 在瑞典人的教育觀念裡,訓練孩子獨立生活…
文/何琦瑜、賓靜蓀、陳雅慧等《親子天下》雜誌編輯部 採訪整理/許芳菊 從小說《危險心靈》開始,侯文詠就以犀利的文筆,挑戰台灣教育的種種問題。二○一○年他則以《不乖》這本書,希望能掀起一場教育的文化戰爭。侯文詠對教育的關心,不僅出自於作家對社會的觀察、省思,更出自於身為一位父親的深刻感受。 二○○九年…
文/翟本喬 文字整理/洪明秀 我在演講裡會舉一個例子,就是很多人常用的「給他一條魚,不如給他一支釣竿」。針對這句話,我會接下來問:就這樣嗎? 給他一條魚,可得一飽,就像發救濟金,給予生活補助,是社會局的責任。但是吃完就沒了,接下來怎麼辦? 給他一支釣竿,則像就業輔導處,幫他找到一份工作,他可以不停地…
文/何宛芳 身處於資訊雜亂紛呈網路時代的我們,該用什麼樣的態度面對閱讀?時刻連網的環境裡,到底孤獨又離我們有多遠?同是文化人與資深讀者的詹宏志與楊照認為,或許,我們該從重新定義「閱讀」與「獨處」開始,思考這兩個問題。 忽然間,我那些曾經愛閱讀的朋友彷彿都不再閱讀,而且毫無歉疚。 新經典文化、誠品書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