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吉塔.威廉斯;譯/金振寧 任何人第一次挑戰藝術書寫都會覺得是一件活受罪的苦差事。為了解決無力感,有些人只好模仿新聞稿或網站上諸如「雪曼(Cindy Sherman)的攝影解構了男性的凝視」一類的用字遣詞,然而這種八哥式的藝術語言,不止你自己不滿意,讀者讀了也索然無味。 藝術書寫的處女作,通常是用…
※原載於【莊祖欣臉書】,經作者同意轉載 一位叫做董仲蠡的中國老師在一個廣為流傳的視頻中闡述「教育的意義為何?人為什要讀書?」 他舉例說,看到天邊飛鳥,讀過書的人就會说:「落霞與孤鹜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腹中無墨水的則只會說:「哇,好多鳥喔。」 邊看視頻我就邊想,如果當真看到好多鳥,就不該吟這句詩…
教過一年書,私立高職工商科,一週二十七堂國文課,二、三年級,五個班。 沒有道具,不會創意教學 ,只靠一張嘴,以及剛退伍的年輕憨膽。有點困擾的,不是備課,不是如何以白話譯解文言文,而是如何讓同學不要睡著,如何撐到下課。 來私立職校就讀的,大部分是聯考成績不如人意,從普通高中,從公立高職,退而求其次進來…
國文選文之爭繼續延燒,反對目前65%文言文比例下修的人擔心文言文會被摧毀,我們的下一代失去典雅地使用中文,以及出入「中華文化寶庫」的能力;支持下修者,則希望阻止國文課繼續成為宣揚大中華思想的工具,並藉貼近生活的文本,讓下一代學習關心本土的思考。這兩種說法的特色之一,在於它們的衝突是基礎價值觀之爭。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