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渭水:臺灣民眾黨雖死,但臺灣人依然存在

文/Tony 黃育智 1927 年,是臺灣人非武裝抗日政治運動的分水嶺。在此之前,知識菁英團結在「臺灣文化協會」共同的旗幟下,從事文化啟蒙,以喚起民眾反抗日本殖民統治。在此之後,則因理念不同而分裂成不同的陣營。 右翼菁英認為臺灣的資本主義社會尚未成熟,因此應該先從事民族運動,扶持本地的資本家,以對抗…

民族自決、階級解放,蔣渭水帶領的臺灣民眾黨是這樣的

文/陳翠蓮 一九二七年六月七日,舊幹部派決定改以臺灣民眾黨為名,重新提出政治結社申請。十七日下午,在臺中市東華名產株式會社辦公室召開政治結社會議。這時,林獻堂已離臺,他在五月十二日出發環球旅行去了。失去大老從中緩衝,同志們之間的恩怨情仇,更加赤裸裸地端上檯面。 北水南火、水火不容 六月十七日的會議,…

每年讀四十幾本書、每本寫三千到一萬字心得,只是剛好而已──專訪七月店長黃欽勇

文/犁客 「我一年讀四十幾本書,每本都寫三千到一萬字的感想;喔,」黃欽勇補充,「這些還不包括工作上要讀的資料和公司產出的報告。」 黃欽勇是科技專業媒體《電子時報》(DIGITIMES)的創辦人及社長,是個資歷超過三十年的產業分析師,是個慣於沉浸在知識裡的人,是個出生在書香門第的孩子──「我的祖父是位…

見證暴力,讓一名溫和少年成為真正的反抗者

文/楊翠 一九○六年十月十八日,楊逵(本名楊貴)出生於日治時期台南州大目降街觀音廟二四七號,今天台南市新化區老街附近,市場外西北角。父親楊鼻,母親蘇足,父母都是文盲,育有七個子女,其中四個夭折,僅餘楊大松、楊趂、楊逵三個兒子。 「大目降」出自西拉雅族語 TAVOCAN,意為「山林之地」,早年是西拉雅…

【台北文學季】文化狂飆、政治氛圍,以及油墨氣味──台北三市街

文/呂佩珊 「老台北」,這三個字近年來頻頻出現在各式介紹台北的文章,似乎藉由拉開時間距離,就可以在這座忙碌的城市中捕捉到一縷悠然氣息,為緊繃的生活帶來些許緩解。但老台北在哪裡?又要如何才稱為「老」呢?「老」與「新」或許難以三言兩語說清楚,但順著歷史脈絡,我們或許可以稍為窺探昔日台北的風情餘影。 舊台…

上醫醫國,宜蘭醫師蔣渭水及抗奴書單

文/moo編 蔣渭水,1891/02/08-1931/08/05 他發行了第一份台灣人的報紙,組成台灣第一個政黨,成立台灣第一個工會。他熱切渴盼這片土地上的人民能從「自覺」到「自決」,這是他畢生之願,卻也是未竟全功之憾…… 「阮是開拓者,不是憨奴才,台灣全島快自治,公事阮掌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