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 怎麼用那5,000元就是我開始理財的原因──專訪投資理財Youtuber李勛 發表於 1 6 月, 2021 By 犁客 Photo Credit: 李勛 文字/李勛;筆訪/犁客 投資理財怎麼想都牽涉到數字,自認沒有數字天賦或者不諳財經背景,常常就覺得自己與投資理財無緣。不過,李勛不這麼認為。 完整文章
專訪 厲害的信用卡玩家,年年出國都是銀行買單!──專訪理財達人寶可孟 發表於 1 6 月, 2021 By 犁客 Photo Credit: 寶可孟 文字/寶可孟;筆訪/犁客 寶可孟可能是全台灣擁有最多信用卡的人。但事實上,寶可孟真正叫人吃驚的,不是他的持卡數量,而是他的用卡方式──身為理財達人,寶可孟的信用卡,就是他的理財利器。 完整文章
華文市場 【閱讀偵探社】讓他領你去你還不認識但值得認識的世界 發表於 18 8 月, 2020 By 犁客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犁客 你總會有機會在生活裡聽說某些厲害人物,又會寫詩又會議論時政,又飽讀經典又精準掌握趨勢,又懂美酒美食,又有既廣且深的全世界旅遊經歷⋯⋯總之他們好像做什麼都行,寫寫文章拍拍照片之類對他們來說只是小菜一碟、不足一提的附帶技能。 而你也總會有機會發現這些厲害人物大多是假貨──倒不見得全然是騙子,只是可能沒有他們自己號稱的或粉絲吹捧的那麼了不起。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誰說市場無法預測?一道公式算出下一波趨勢 發表於 18 6 月, 2020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unsplash 文/泰利斯.特謝拉、格雷格.皮霍達;譯/王怡棻 面對劇變的市場,多數經理人會希望能預測下一波顛覆會出現在哪裡,會帶來什麼新的機會與威脅。雖然現行企業通常會透過詳細模擬未來可能發生的場景來排解這些擔憂,但最近這些方法面臨重大挑戰。以穩固成熟的石油產業為例,荷蘭皇家殼牌集團(Royal DutchShell Plc)執行長伯登(Ben van Beurden)在 2018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當公司比你短命,你該怎麼辦? 發表於 10 7 月, 2019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Pixabay 文/坂口孝則 譯/吳怡文 說到未來預測,大致會有兩種類型,一是「空中飛車在街上來回穿梭」,一是「賀年卡在往後十年內將越發減少」。前者是戲劇性的描繪日益改變的現代社會,後者則是描繪實際但平凡的變化。 我們可以試著將這些預測套用在自己的工作上。打破既有觀念的激進預測,比較難想像要怎樣落實在實務上,但只有後者又非常乏味。因此本書努力做到兩者平衡,既能應用在實務上,也能當成有趣的讀物看待。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未來,我們將一無所有,卻也什麼都能擁有!──凱文 ‧ 凱利《必然》 發表於 14 6 月, 2017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Credit: Readmoo 文/凱文‧凱利 完整文章
雜誌精選 七個改變未來的科技 發表於 5 12 月, 2016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副總編輯 楊惠芬 歲末年初,又來到了回顧與展望的時刻。如果你足夠了解科技發展的歷史,那麼,此時此刻的心情應該是興奮且激昂的,因為我們又再次佇足於一個了不起的開端,一個變局的起點,一個全新的未來。 這一次,引領我們走向未來的科技趨勢──聊天機器人、虛擬實境、人工智慧、無人車、區塊鏈、太空探索、再生能源⋯⋯,每一個都動人心弦,不論在生活上或商業上都將會帶來風起雲湧的改變與價值。2017 完整文章
國際風向 4大趨勢,解讀2016年電子書&出版市場發展 發表於 1 4 月, 2016 By Readmoo編輯團隊 Photo from GraphicStock 編譯、整理/陳慧敏、白之衡 經歷了數年的狂飆與矚目,2016 年歐美電子書發展似乎不再晴空萬里,而是籠罩著陰霾,出版產業也充滿詭譎氣氛,有廠商出局,卻也有新服務搶著出頭;局裡局外,眾人爭辯著電子書發展究竟是成長或衰退…… 所以現況到底是如何?究竟電子書銷售數字顯示出的衰退,是一時還是就此成為市場的反轉點? 以下是閱讀最前線編輯群,所歸納出 2016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均衡使用超前思考力,重啟「未卜先知」能力 發表於 31 5 月, 2015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據統計,每人每天平均每工作8小時花1小時思考未來。 在這12%時間裡,你選擇消極浪費,或積極利用思考時間?你該如何「想」,才能讓自己的未來無所不能,心想事成? 親愛的讀者,這是我對你們的假設: 完整文章
好書秒讀 不管是什麼,我都要當下得到: 智慧型手機已默默創造了「行動思維移轉」! 發表於 18 5 月, 2015 By Readmoo編輯團隊 文/泰德·謝德勒、喬許·柏納夫、茱莉·阿斯科 尚恩(Michael Sohn)在梵諦岡(Vatican)的聖彼得廣場(St. Peter’s Square),冒雨等到第二天。他是居住在柏林的德國人,也是天主教徒,但他不是為了旅遊來此。他拿著一千六百萬畫素的數位相機在此執行任務──幫雇主美聯社(Associated Press)拍下新任教宗的照片。 完整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