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李勛;筆訪/犁客 投資理財怎麼想都牽涉到數字,自認沒有數字天賦或者不諳財經背景,常常就覺得自己與投資理財無緣。不過,李勛不這麼認為。 李勛大學時領到的生活費是每個月5,000元,「要怎麼用得精準、還能存款」成為李勛思考理財的起點。在他的作品《25歲存到100萬》裡,李勛分享了建立理財觀念的心得…
文字/寶可孟;筆訪/犁客 寶可孟可能是全台灣擁有最多信用卡的人。但事實上,寶可孟真正叫人吃驚的,不是他的持卡數量,而是他的用卡方式──身為理財達人,寶可孟的信用卡,就是他的理財利器。 常人使用信用卡就是個替代性的塑膠貨幣,辦卡太多的人還可能為了卡債頭痛不已;要用信用卡理財,聽起來像天方夜譚。寶可孟不…
文/犁客 你總會有機會在生活裡聽說某些厲害人物,又會寫詩又會議論時政,又飽讀經典又精準掌握趨勢,又懂美酒美食,又有既廣且深的全世界旅遊經歷⋯⋯總之他們好像做什麼都行,寫寫文章拍拍照片之類對他們來說只是小菜一碟、不足一提的附帶技能。 而你也總會有機會發現這些厲害人物大多是假貨──倒不見得全然是騙子,只…
文/泰利斯.特謝拉、格雷格.皮霍達;譯/王怡棻 面對劇變的市場,多數經理人會希望能預測下一波顛覆會出現在哪裡,會帶來什麼新的機會與威脅。雖然現行企業通常會透過詳細模擬未來可能發生的場景來排解這些擔憂,但最近這些方法面臨重大挑戰。以穩固成熟的石油產業為例,荷蘭皇家殼牌集團(Royal DutchShe…
文/坂口孝則 譯/吳怡文 說到未來預測,大致會有兩種類型,一是「空中飛車在街上來回穿梭」,一是「賀年卡在往後十年內將越發減少」。前者是戲劇性的描繪日益改變的現代社會,後者則是描繪實際但平凡的變化。 我們可以試著將這些預測套用在自己的工作上。打破既有觀念的激進預測,比較難想像要怎樣落實在實務上,但只有…
文/凱文‧凱利 在紐約大學任教的經濟學家羅默專攻經濟成長的理論,他說真正可維持的經濟成長並非來自新的資源,而是來自現有的資源,重新整理過後變得更有價值;成長來自重新混合。聖塔菲研究所的經濟學家亞瑟則專精科技成長的動力學,他說所有新的科技都衍生自現有科技的組合。早期的原始科技重新組織混合後,加以組合,…
編譯、整理/陳慧敏、白之衡 經歷了數年的狂飆與矚目,2016 年歐美電子書發展似乎不再晴空萬里,而是籠罩著陰霾,出版產業也充滿詭譎氣氛,有廠商出局,卻也有新服務搶著出頭;局裡局外,眾人爭辯著電子書發展究竟是成長或衰退…… 所以現況到底是如何?究竟電子書銷售數字顯示出的衰退,是一時還是就此成為市場的反…
據統計,每人每天平均每工作8小時花1小時思考未來。 在這12%時間裡,你選擇消極浪費,或積極利用思考時間?你該如何「想」,才能讓自己的未來無所不能,心想事成? 親愛的讀者,這是我對你們的假設: 談及思想的書必然有一些缺點。有關意識這件事我們所知不多,而且它非常複雜難解。何況我們對於「思考的思考」一直…
文/泰德·謝德勒、喬許·柏納夫、茱莉·阿斯科 尚恩(Michael Sohn)在梵諦岡(Vatican)的聖彼得廣場(St. Peter’s Square),冒雨等到第二天。他是居住在柏林的德國人,也是天主教徒,但他不是為了旅遊來此。他拿著一千六百萬畫素的數位相機在此執行任務──幫雇主美聯社(Ass…